在青白瓷的烧造工艺基础上,景德镇人出人意料地创造出了一种令今日藏家既爱又恨的稀有瓷器——青花瓷,它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装饰的单调技法,迅速开拓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这种宁静,素雅、白底蓝彩的精美瓷器,神奇的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晕散效果,青花经过火焰的煅烧而永不褪色,在那一时期,这种令人迷醉的青花瓷器,连同茶叶、丝绸一起,构成了欧洲人对中国最完美的垂青和想象。
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向往和迷惑,已历经了几个世纪,相传200年前,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因酷爱中国陶瓷,不惜重金派遣专人来华订制。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他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进行烧制。那时的航运并不发达,历经几个月的海上漂泊,专员们抵达中国,不料身上携带的制瓷图案也被海水浸湿,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由于无法核实水痕是否出于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瓷器运回瑞典后,贵族起初很不高兴,但是,在认真拿成品跟原稿进行核对后,他不得不震惊于中国工匠高超的技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御窑厂”在景德镇正式设立,专为皇家提供瓷器。此后的许多年里,在皇家气魄的烘托和宠爱下,景德镇将瓷器一路带到明清的鼎盛时代。在那里烧制的釉里红、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等等都成了后来难寻的稀世珍品。而此时的中国瓷器正在孕育着又一个重大突破,工匠们将制瓷工艺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结合在起来,到了清代,这种工艺达到了极致。
耿宝昌:清代官窑,就是清三代,就是康雍乾三代,确实在陶瓷方面艺术发挥真是精美极了,就跟纸画一样,那就纸画是在纸上这是在瓷面上,所以表达出来把那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熙时期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珐琅彩都是当时闻名中外的精品。中国的瓷器工艺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鼎盛。而此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烧制方法,18世纪中叶,欧洲人研制出了瓷器,欧洲瓷器业迅速发展。此后,中国瓷器出口逐渐减少,中国的制瓷业也盛极而衰,每况愈下。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至此落下帷幕。而那些跨越千年的瓷器珍品,也在历史的动荡中纷纷散落。
耿宝昌:在那个历史阶段呢,除非像大学教授,当时的讲满清王朝的遗老遗少,这些所谓的政客,这些有钱有闲,他也有这个学识,平常人没有,没有说谁收藏了。
主持人:没有所谓的全民收藏热。
耿宝昌: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跟老百姓没关,老百姓只能够奔生活,是不是啊,没有关系,所以就是这样,那么西方人来,就是讲就是英美法各国建立博物馆就这个历史时期就来中国大量收购,反正有什么东西就店铺里也是卖他们,再就是有些外国人在北京建立了洋行,洋行也就是讲进行在社会上收集,收集了运到西方世界。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西方的一些公家的私人的博物馆里头看到的东西也都这个时候出去的。
耿宝昌:都是那个历史阶段走的,就是光绪三十六年以后,什么东西都是没有真的了,假的也上来了,就开始了。
近些年,随着中国古瓷价格的迅速上升,民间瓷器收藏的热情空前高涨。2005年7月,在英国嘉士德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鬼谷下山”以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创造了亚洲艺术品拍卖的天价。人们的欲望在滋长,经济利益的推动让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文物界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主持人:这个古玩行里头自古以来他就有做赝品的,有做假的东西的。
耿宝昌:这从宋代就开始,从宋代就开始,不管是什么青铜器,书画,瓷器,都仿前朝的,当然书画就模仿人家的,是这样的早就有。
主持人:好像这个行里头还有个规矩,这个行里头你碰上假东西以后打眼了以后走眼了你还得忍着,还不能说是去跟人闹啊,去退货啊什么,是有这个规矩吗?
耿宝昌:这个分情况,有的那个讲是自己牌子硬自己打了眼了吃哑巴亏,那当然那个骗了他的主也就,也不好意思讲,讲你以后人品不好,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行了,哑巴吃亏都是就那样了,有的呢可以说这保证你可以退,有意识的,那就不说了,无意识的他说我也打了眼,我也受骗来的,可以两者互相磋商,但是也有的可以管退,永远管退,因为这个东西它有时候没有固定价位,是不是啊,但是没有一般的话,那时候还是比较有信用的,没有互相骗的,谁骗了谁了,那将来这个行当里就没他了,就看不见他了,他就在这里头。
主持人:给扫地出门,无立足之地了。
耿宝昌:就这里头他不能存在的,没信用。
从事瓷器研究与鉴定七十多年,耿宝昌却谦虚地自称“只是有些认识”。谈及对瓷器的鉴别,他说就像读书,读得多了,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10年前耿宝昌退休了,但是他每天上午仍然坚持要去故宫转一转,他说,人要温故而知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做这一行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
主持人:您现在还在写书吗?
耿宝昌:还在写书,就这个明清这个在改版,还有其他的很多项目,一大堆。
主持人:您身体还非常的好。
耿宝昌:不行了不行了,已经今年86岁了,光是有心无力了这是。
主持人:那头脑非常清楚,思维逻辑非常非常地清晰。
耿宝昌:也不行了。
主持人:而且耳聪目明的。您现在好像眼神,您一直说您眼神1.5,是真的1.5吗?
耿宝昌:我两个都是1.5,就老伴一走了以后这个是1.5,这个是1.2了。
主持人:这个也是个奇迹啊。
耿宝昌:去年,两年前还都是1.5的,所以到了医院了大夫就说你怎么搞的老爷老头,你跟我们说说,我说我没什么奇怪,我跟着大家一样。
主持人:有一样东西我觉得就是瓷器养目。
耿宝昌:有可能有可能。它可能有辐射。
主持人:因为全世界都没有一个人有您这福分,可以看上百万件瓷器呢,而且一看看了六十多年。
耿宝昌:这倒的确,在这个领域混了这么久。
主持人:所以咱们这期节目还给大家一个信息就是想养你的眼睛,使你的眼睛好,多看中国的古瓷器。
耿老一生热衷古陶瓷,但却在20年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像他的师傅一样,把自己收藏的22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从此个人不再收藏。近些年他更是谢绝鉴定,他说,他怕麻烦,更怕人家让他看的不是东西的好坏,而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生清心寡欲,年轻时体弱,以为自己只能活到30岁,没料想如今86了,身体依然健朗.对于这一生所获得的一切,无论是工作、爱好、还是家庭,他很知足。
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