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探访“水下兵马俑”——南海一号(上)
2007年08月26日 17:46  【
相关标签
 
   

魏博士:然后真正找到这条船应该是2001年,2001年的时候,香港的水下考古探索协会,捐助了120万港币。然后就是当时也是国家文物局就让国家博物馆的水下中心来负责寻找这条船,当时找了二十多天,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找到这条船了,摸到这条船。

王鲁湘:那就是非常万幸的就是事隔14年之后。

魏俊:1987年到2001年,对。

王鲁湘:事隔14年之后我们终于自己独立地找到这条船,而且死死地盯住它了,就再也不会。

魏俊:对,当时的定位的位置就非常的准确了。

南海I号沉没的奥秘推测

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说过,打捞沉船就是“大海捞针”,“哪怕有再先进的装备,运气都是重要的。”在混浊的水面以下20多米,能见度几乎为零,队员们甚至看不见指南针和潜水表,只能依靠被海水放大的呼吸声和吐出的气泡位置,感知方向以及与同伴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说,南海I号是考古队员用手在海底“摸”出来的。2001年重新定位之后,考古队员很快测量了这艘沉船的大小,一艘长约30米、宽约10米的木质古船展现在他们面前,更令人惊奇的是,这艘被海水浸泡了近千年的木船竟依然保存完好,木质的船体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奥妙,还得从它当年沉没说起。

从海底现存的遗址来看,南海一号的沉没没有任何侧翻,而是正正地端坐在海底,并且从考古队员对船体的探摸来看,也没有发现任何人类的骨骼,说明至少大部分的船员在沉没之前都有充分的时间弃船逃生。那么,导致它沉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鲁湘:现在有没有一种推测它是因为什么原因沉没的。

魏俊:现在也是证据不太足。

王鲁湘:只能是一种推测。

魏俊:如果推测的话,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跟风浪有关,跟风浪、跟海况有关,因为在这个区域是泥沙底的,基本上没有礁石。

王鲁湘:不会是触礁。

魏俊:对,这种触礁的可能性非常非常的小,

王鲁湘:但是风浪沉没的话有一种可能船体会倾覆,但是这条船好像是稳稳地坐在泥里头是吧。

魏俊:对,正沉的。它实际上就是说,还是跟它下沉的速度有关,有的是在下沉的过程中它是逐渐这样下沉的,它能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可能是有一定的距离然后才沉下去的,如果是受到特别强的风浪,可能就会像您说的一样会倾覆。而且它因为底质是,底质是这种瘀泥的,所以它当时坐落到海床以后啊,它还能继续保持它原来的状态。

王鲁湘:软软的就把它托住了,像我们说软着陆。

魏俊:软着陆。那这样的话它坐在这个海床上之后呢,因为它船的本身是有重量的,它就会逐渐下沉,就是沉到泥下去,那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因为船上有一米厚的瘀泥覆盖,那就说这条船的,从我们现在掌握的一些线索来看这条船可能很快就被瘀泥覆盖了。

王鲁湘:那应该说这是这条船得以完整保留的一个很万幸的外部条件。

魏俊:对,能碰到这种条件的话是非常难得的。就是它跟氧气的接触就比较少了,它的氧化的速度会大大地减缓,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这条船的木制船体保存的情况是相当的不错的。

王鲁湘:就是它有机质的东西能够保留得比较的好。

魏俊:对,然后另外像一些动物的残骸也有一些。

王鲁湘:你看看这个沉没如果我们说是南宋初年的话,离现在应该是已经有800多年了,800多年的话能够保存得这么好的话,应该主要是靠这么一个条件。

魏俊:这么个条件,这种条件是,应该讲是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我们讲,南海I号之所以做的它的意义很重大,或者说它的这个出水的文物跟它的船体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它保存的好。

沉船宝物令人惊羡

2002年3月,当水下考古队员凿开一个窗口进入南海一号时,他们被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堆放着4000多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而且绝大多数完好无损,灿然如新!这些瓷器,成了今人推断沉船年代的绝好依据。



   编辑: 陈雪婷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