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1961年5月2号《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关于各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消息,而让全国人民感到有点惊奇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聚集在一起度过,而是分散在各地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毛泽东在上海,周恩来在邯郸,朱德在成都,而刘少奇在长沙。这也是他阔别故乡40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老家。
解说:在1960年底1961年初的一系列中央会议上,毛泽东一再正中向全党提出,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宣布1961年为“实事求是年,大兴调查研究”。因为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情况不明政策就不对,决心就不大,方法也就不对头。
黄峥:毛主席这么一说,他认为他应该,他作为第一位的副主席,他应该带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他就觉得到湖南他的家乡来比较方便一些。因为那边还有些熟人,讲话口音什么也比较相通,他认为到那里可能比较容易听到真实的意见,真实的情况。所以呢,他们选择了回湖南农村老家。
解说:1961年的湖南省已经连续8年的旱情,刘少奇一行并没有先回故乡宁乡县,而是先到了长沙郊外的两个地方考察,一个是人民公社的模范天华大队,另一个是听上去气魄惊人的万头猪场。
许永福(刘少奇的警卫):去的时候,他说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第一个要坐吉普车下去,不坐轿车;第二呢,要穿便衣,穿便衣下去;第三呢,不要叫我刘主席,叫少奇,应该叫我刘队长;第四呢,不要麻烦下边领导同志和群众,要自己做饭吃。
易凤葵(原刘少奇纪念馆馆长):他有去了天华,他在那里搞了十八天,十八天调查,了解了天华,发现天华作为最好的地方,当时也没有饭吃,也吃不饱。这个每一顿饭,只有二两六钱三毫,三两米都不够平均,所以老百姓吃不好。
许佩珉:那么有一天第二天的话呢,到我们住的地方的后面的山坡上,他到处去看,看见一堆粪,他是一根棍子把它挑开,实际上应该是小的粪,就是那么一堆,那粪都挑开一看,看见的话,他就讲这堆粪它是小孩子的。一般小孩子,大人吃的东西都让小孩子吃是吧,一般小孩子的粪往往是,有粮食够的时候,就是可以看到粮食,比如老玉米啊什么的吃了的话,它可以大便看到,结果看一点都没有,就是几根纤维,所以晓得这个里边,粮食很缺。
解说:实地考察的情况和汇报给中央的情况,存在着巨大差异,刘少奇开始意识到浮夸瞒报问题的严重。而刘少奇在万头猪场的考察过程,更是让他惊异,所谓的万头猪场只有两头猪,随后他在这名不副实的万头猪场里,召开了下乡后的第一次座谈会。
姚立文:最后这样一谈家常,那些老农民什么话都说了,结果说到什么程度呢?就说现在在这近年来粮食少了,人吃不饱了。我记得当时印象深的就是猪不怀崽了,这个母猪不怀崽。那个妇女,就是两个乳房都瘪了,就是母猪不怀崽,这个妇女不怀孕。就是困难到这个程度。
解说:十八天的走访,让刘少奇心情沉重,他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再看看,拜访一下父老乡亲。
许永福:在这几天调查当中,他的情绪一直是不高,沉闷,等到他家头天,高兴起来了,怎么高兴呢?他就给我们讲解,说我们家,我从小就住在这间房,成了向导了他。我们呢,妈就住在这间房,我们那一间是放粮食,我们那一间房放工具,好家伙,一一给我们介绍,最后他睡在他母亲那个房间里头。我说从来没,这么多天没看见他这么高兴,怎么今天这么高兴,这是回到家了,40多年没回家。
解说:1961年4月初,刘少奇回到阔别41年的家,回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开座谈会,听听乡亲的说法。
欧凤球(刘少奇接见的群众):他跟我们开座谈会的时候,那天下午还出太阳,那个阳光很好。太阳照射在那里,他戴着蓝的帽子把那帽子摘了,头发是白白的。
萧普刚(原刘少奇纪念馆馆长):刘少奇同志看到,差不多都不认得了,他讲我八年没看见你们了,你们怎么变成这样呢?那个时候生活也困难,刘少奇第一句话就问,你现在日子过得好不好?刘少奇过来了,大家回答过得好,过得好。
解说:过得好三个字说出来容易,让人相信却也难,看着衣衫蓝缕,面露菜色的父老乡亲,刘少奇说,我想要听真话。
黄仁和(刘少奇接见的群众):他说同志们,将近四十年没有回家,这一次回来了解农村情况,希望你们讲真话,讲实话。
欧凤球:我就回答主席,我说公共食堂还是好,我们每个人都吃不饱,饿肚子。主席是那样说的,你大胆地讲,如实地讲,也不要怕,是那样的如实讲,让我们如实地回答。主席是那样回答我,食堂经营不好也可以解散,刘主席对我们讲,可以解散这个食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