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北京逝世 临终遗愿是两岸统一
2010年03月29日 13:4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1955年8月,李宗仁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建议》,主张和谈,中国人解决中国事。1965年7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寓居海外16年的李宗仁夫妇回到祖国,受到中国共产党和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机场迎接。随同李宗仁归国的还有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李宗仁在机场上宣读了声明,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方照顾和热烈欢迎表示感谢。他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团结抗美,一致对外,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有用的贡献。

凤凰卫视3月27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他德夫人郭德洁女士从海外归来,7月20日乘专机到达北京。随同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回国的,还有程思远先生。

曾子墨:这是李宗仁阔别祖国16年后,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在1949年以前的近三十年里,他带领桂军,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是他怀抱革命理想,首先促成北伐,推动了徘徊不前的中国革命,他领兵抗日,打下中外闻名的台儿庄大捷,他与蒋介石内斗,被蒋介石视作党内最大的劲敌,1949年,李宗仁离开中国时,他的身份是中国民国代总统。而1969年,李宗仁在北京逝世,他的遗愿却是盼两岸统一。

解说:1891年,李宗仁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一生务农。他从小就在田间劳动,16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广西陆军小学。毕业后,他进入老广西军阀陆荣廷的部队服役。因为打仗勇敢,而一路晋升做到了营长。1921年,陆荣廷失败下野。广西一时陷入群龙无首的状况,因为不愿部队被外省军阀收编,李宗仁带着自己的三个连,来到了六万大山,以这里为根据地发展起来。

李延凌(广西省委文史办公室主任):六万山是个山区,李宗仁就带来了两千人左右,到了那个地方就驻扎算了。他就把自己的力量就在那里囤积,那个就是他的发家的一个根据地,应该说。

陈存恭(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他到山上去卖枪来维持军纪,卖枪买粮食,他不去抢老百姓的,所以他这种军队,叫做自治军,自治军,自治军师。别的自治军像土匪一样,向老百姓收,所以他是好的军人,标准的军人。

解说:由于奉行保境安民,李宗仁的势力扩张很快。不久就在玉林拥有了八个县的地盘,专心发展之余,李宗仁又派人四处寻找黄绍竑和白崇禧的部队。黄和白是李宗仁在陆军小学的同学,也在陆荣廷的部队服役。

申晓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们受的大学教育回来的,那当时在广西来讲特殊人才了,军事人才了。那么陆荣廷把他们像黄绍竑、白崇禧,他们就编了个叫模范军,当时那个马晓军带他们那个模范营,所谓模范营干什么呢?就是仪仗队。就让他们扮演什么呢?迎来送往的角色,所以当然他们不满意。

李延凌:李宗仁知道了以后,就派了黄绍竑的一个胞兄,在半路到广东那个地方等黄绍竑,后来黄绍竑就听他哥说李宗仁很欣赏他,想叫他一起到玉林这边,到六万大山来发展。

解说:几个月后,一直在广东治腿伤的白崇禧也回到广西,加入了这个团体,他来到玉林与李宗仁倾心长谈。

申晓云:到玉林去了,在李宗仁回忆录里就讲,他跟白崇禧是彻夜长谈,两个人觉得非常投缘。

解说:李宗仁回忆说,这是我和白崇禧初次详谈,他身穿整洁的西服,谈吐彬彬有礼,头脑清楚,见解卓越,我和他彻夜开诚倾谈。以后,我和白氏共事二十余年,推心置腹,患难与共。虽有人屡次企图分化离间,我二人只一笑置之,世人多有因此形容李白实为一人,私衷亦觉,当之无愧。

那时,李宗仁已经发展到与陆荣廷、沈鸿英三足鼎立的局面,李黄白三人分进合击,合纵连横,终于一举抵定广西。统一之后,白崇禧劝李宗仁,与广东革命势力联合,李宗仁接受广东大元帅府的任命,成为广西的新领导。1924年,李黄白一起加入了国民党,两广宣布连省自治,桂系军队也被编为国民革命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白崇禧任参谋长。

解说:这座李宗仁官邸开放于1990年代,当初由做文物工作的赵平分管。

赵平(原桂林文物工作队队长):这是全国的北伐军,就是八个军,一个铁军、一个钢军,广西当时只出了一个军,第七军军长是李宗仁,号称钢军。这是当时北伐时候的李宗仁,这个军长。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如果两广不统一,那么北伐无法进行,因为以广东一省的力量,还是单薄的,所以这个两广统一后方稳定这个才有可能进行北伐。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