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香港有饶宗颐 已经不是文化沙漠
2010年01月18日 13:4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月16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天啸贯古今 饶宗颐

饶宗颐,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济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国际著名的汉学泰斗。被誉为整个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亚洲文化的骄傲。

曾子墨:香港人总喜欢将国学大师饶宗颐和他另一位广东潮州的老乡李嘉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要说挣钱,没有几个人能挣得过李嘉诚,可要说读书,没有几个人能读得过饶宗颐,饶宗颐连初中都没有毕业,靠自学成就一代国学泰斗,人们曾将饶宗颐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后来又将他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如今已将近百岁的饶老,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学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解说:在介绍饶宗颐的各类文章中,大多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头,从古到今兼擅诗、书、画者,为数众多。然而能够在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开创一时风气者,屈指可数。于今时今日,当首推饶宗颐教授。饶宗颐治学领域非常广,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除中国本土之外,还兼治印度文字,西亚史诗,东南亚史等各国文化,他学艺双携,精通古琴,善于诗赋,而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冯其庸(著名学者):可以说他是一个全能的人才,我觉得很难,你们要采访,我想来想去想不到第二个可以跟他放在一块讨论的。因为他的领域太广了,所以我呢,我对饶先生非常钦佩。

任继愈(著名学者):饶先生,他在香港是学术界的一个文化景点,这种学者下一代就看不到,最近几年看不出有人代替他,能够补上缺的那个地方,看不出,很难得的一个学者。

李焯芬(香港大学 副校长):以前我听余秋雨讲过一句话,余秋雨讲,人说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视经济金融的这样一个社会,相对来说有人说香港是个文化沙漠,余秋雨就说香港能出一个饶宗颐,那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了。

解说:但是被媒体称之为香港文化沙漠中的一枝独秀,这样的赞誉,饶公自己有点意见。

饶宗颐:这句话是一些人的挖苦香港,香港是不是真的沙漠,文化的意义也很广大,是不是。香港没有文化哪里有今天的香港,这么灿烂的香港,就算是沙漠里头有绿洲,我不是沙漠里头的绿洲吗,我自己不敢说,我自己相信我自己这个世界,我个人的绿洲,所以就说算有沙漠也没有问题。

解说:饶宗颐对香港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家,如今看起来虽然是喧嚣闹市,但半个世纪前却庇佑他,得以远离战乱和时代的变局,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治学环境,是香港成就了一代通儒饶宗颐。与香港的因缘结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当时20岁出头的他,已经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而侵华日军南侵,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迁到云南,饶宗颐本打算绕道香港入滇,岂料途中大病一场,不得已滞留在香港。饶宗颐后来常说留在香港是他命中的缘分,因为那场大病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场大病,命运正是从此发生了转折。

饶宗颐:本来呢我应该去中山大学,这个关键很大,因为我去云南就是普通的一个教授,我在香港呢,就呆在香港了。我可以做很多我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个关键很大,这是我一个很大的转变。

解说:饶宗颐到香港的时候,正是香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候,抗战期间,大批内地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转移到香港,在香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饶宗颐踏入香港,正是踏入了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就在这个时候饶宗颐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一头扎进了国学研究的大门。

饶宗颐: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他是搞四角号码的人,他自己发明的四角号码,他要利用,要告诉我,他要利用四角号码来查那个甲骨经文,他要我帮他这件事,他把所有的书都借给我,我可以看很多经文的甲骨的书,是王云五借我的。他要我帮他再做一件事情,因为他要写一字长篇。这本书很大,不得了,中山大辞典一个字就一本。他要我写所有的古书里头每一篇的提要,每一篇都要做提要,所以我又再读经史子集,这两件事对我很有益处。

解说:不久,大学者叶恭绰也找到了饶宗颐作助理,叶恭绰曾任民国交通部长,建国后任中国画院院长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一生喜爱收藏古籍和文物。

饶宗颐:叶誉虎啊,叶恭绰是我帮他编《全清词钞》,他的《全清词钞》是我帮他做出来完成的,所以我后来对词啊,有那么深的研究,这个基础是靠他这个东西。

解说:初到香港虽然艰苦,却是饶宗颐学术上突飞猛进的时期。

饶宗颐:虽然艰苦,但是我有兄弟帮我的忙,住在人家一个地方,一个小房间,但是我那个天地很大,我自己个人做什么研究,空间很大。

曾子墨:香港大屿山有一处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饶宗颐2002年所作,意在为香港开启智慧,《心经》重要的意蕴之一在于心无挂碍,饶宗颐后来回忆起初到香港的这段生活,曾说过,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体悟到了什么是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地做学问,外界对他的影响已经很小了。说起来,饶宗颐从小就有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性格,他不怕孤独,有自己的天地,16岁那年他的考据文章,就因为功力不凡而震惊学界。才子初长成,与他深厚的家学渊源深切相关。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