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谢晋:忠于电影 性情人生
2009年12月30日 11: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谢晋生前采访资料)谢晋:因为我们国家发生了大的悲剧,这个基础上,所以在想,也是非常自然,我坚决要拍。

石川:我觉得谢晋导演他之所以能够选择《天云山传奇》这样一个剧本,这跟他个人的生活状态是非常相关的,因为从反右开始一直到文革,这个上影厂很多这个艺术家、干部都受到很多冲击,所以据有一份统计材料说,就是说1978年开始的这个平反冤假错案的这个工作,就是上影厂一个厂啊,涉及到三百六十多人,其实这个也是谢导感同身受,因为他在这些会议上,他被迫地反复要去回忆,反复要去检讨,反复要去就是反思。

(谢晋生前采访材料)谢晋:小说没有什么大的争议,要拍电影了,这一下子整个在这个上面曝光了,刚刚要拍的时候,不得了了,那是这个,厂里头就是热火朝天,就是大家很多不同的意见。

石川:但是筹备的过程当中,就有人有议论,而且这个议论还反映到北京文化部电影局,说你们上影厂要拍一部这个右派的电影,你们得小心点。

解说:1979年的形势,虽然比“文革”前的17年要好,但是各种干扰依然存在。《天云山传奇》第一次勇闯“右派”题材禁区,来自舆论和行政的巨大压力,被传得沸沸扬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对谢晋说,这篇小说很好,值得拍,你不管那么多。

徐大雯:刚刚一拍,大概拍了五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北京打电话来,停拍。后来徐桑楚赶到他们拍摄的地点去,他说我认为可以拍,他说你们拍吧。那时候中央不给你钱啊,他说我们厂里拿钱去拍,徐桑楚对他帮了一个非常大的忙。谢晋能够有他的成就,应该讲徐桑楚的功劳不小,对他培养很大,还有一个就是陈荒煤。送到北京去,陈荒煤在帮他忙,这有什么不好拍?上海你过关了,还有北京关要过呢,所以这两个老师帮他不少的忙,我说谢晋能够做出一点成绩,应该很好地感谢这两位老师。

解说:《天云山传奇》所描写的是错划成右派的罗群,即使蒙冤,依然爱党爱国的故事。因为涉及反右运动的敏感区域,对于影片中吴遥这个人物,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吴遥利用权威抢人家老婆的情节,是丑化党的领导干部,虽然干部进成换老婆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把这些搬上银幕,代表党的干部形象居心何在?

石川:当然拍的过程当中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没有影响这个拍摄进度,很顺利的拍完了。拍完了以后,上映以后,又是意想不到,轰动,很轰动。

(谢晋生前采访资料)谢晋:我印象最深得就是掌声经久不息,这说明观众的态度很明显的。

解说: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招致了不同评价的激烈交锋。一篇署名袁康、晓文的文章,《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评〈天云山传奇〉》一文的发表,引起了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关注。他在病榻上用了8天时间写成的《也评〈天云山传奇〉》,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讨论态度,对袁、晓一文进行了逐一反驳。

石川: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他在文汇报上就发了一篇文章,就是《也评〈天云山传奇〉》,归根到底就是那句话,就是我们不能让这种历史的悲剧重演,那鉴于这个孙冶方,他在文化界、学术界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很奇怪,就是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以后就再也没有,争论就平息下去了。

解说:谢晋对来自经济学家的支持非常感动,后来他去北京,还特意去医院看望躺在病榻上的孙冶方。孙冶方握住他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历史不能再重演啊。

(谢晋生前采访资料)谢晋:我是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转折。我们自己也经过文革的反思,经过文革折腾,经过文革怎么怎么怎么,然后一个大的转折开始。

石川:我觉得谢导他把这个八十年代初那段时间,主要精力放在反思题材上,这个主要第一个跟他自己的这种,他自己一种主要思想观念有关系。另外一个跟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他的这种成长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人道主义者,所以他对弱者那种同情,他对强权的那种抗争,他对人和人之间那种和平相处、相濡以沫那种情感的这种向往,这是构成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最主要的过程。比如他家里有这么几个弱智的孩子,那他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这种爱,然后就是扩大成对于他人的这种关爱,这就是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一种朴素人道思想的一种程序嘛,对不对?

曾子墨:1979年2月,在中越边境,一场只有16天的战争却催生出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说,我是在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下,阅读《高山下的花环》的,不少段落使我热泪盈眶,当我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时,它还使我一再留下泪水。经验告诉我,如果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我能将它拍好。

解说:1983年12月16日在《花环》剧组启程的前三天,谢晋的入党申请通过了,这无疑给即将上战场的谢晋,一个巨大的鼓舞。

徐大雯:拍《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你必须要到前线去,所以他就在中越边境去的。

解说:他把剧组拉到距离边境三公里的前线,谁也不知道,对方射来的子弹和炮弹,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从中央军委到文化部门和电影界的领导,对谢晋导演这部影片非常关注。当时军委领导余秋里谈起梁三喜负债上战场的这件事说,这个细节非常真实,要处理好。谢晋给时任云南前线总指挥杨得志将军写了一份报告,经请示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批准,由前线部队为影片提供所需军械、场地和调动部队协助拍摄。谢晋把剧组直接带到了墓地,在这些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一具具新坟前,谢晋禁不住泪水涟涟,他要求演员要尽早进入角色。

武珍年(《高山下的花环》副导演):记得有一次在外景地,部队首长招待我们,要我们演员给部队首长敬酒。那么当然我们就派我们的女主角,演玉秀的去敬酒,结果敬完酒以后回来,这个谢导就把这个女演员叫到房间,狠狠地批评了她。他就告诉我,他说你今天没看出来嘛?她敬酒的那个方式不对,那我说什么方式呢?因为我没注意啊,他说到了外景了,都快拍了,她应该随时都生活在角色里头了,她是玉秀,向人家敬酒,那应该是一个农,山东农村的一个小媳妇啊,那么她敬酒应该有羞涩感、腼腆,她最多就是拿着酒杯粘一粘嘴唇就完了嘛,可是她谈笑风生,举着这个酒杯。

解说:“谢旋风”是剧组人员背后对谢晋的称呼,据说他的老师张骏祥人送外号“法西斯导演”,谢晋在重庆学话剧时的老师焦菊隐也是有名的爆竹脾气。有一次焦菊隐在排戏,当时管灯光的谢晋在后台讲话,焦菊隐罚他站在江安城城下,所以很多人都领教过谢晋发火时的威风凛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