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谢晋:忠于电影 性情人生
2009年12月30日 11: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26日《我的中国心:用影像雕刻时代 谢晋》文字实录:

解说: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在睡梦中,驾鹤西去,带着他去拍电影的美好愿望走了。冯骥才在“哀谢晋”的悼文中这样说,“你不懂老谢,电影是他的生命,他活一天,就得活在电影中。他最佩服黑泽明,因为黑泽明是死在拍摄现场的,他说,他说也会这样。今天,老谢终于完成了他这个可怕又浪漫的理想”。

曾子墨(主持人):谢晋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最热爱的观众。在他从影的半个多世纪里,为我们留下了30多部电影。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关注着国家和人的命运,始终受到万众的瞩目。谢晋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替时代“立言”之作。

解说:2008年6月25日下午,在香樟树下,再次坐到导演椅上的谢晋格外兴奋,孩子们簇拥着他叫着“爷爷、爷爷”。这是献给汶川大地震的一部公益短片,寄寓着谢晋对同胞手足深深的爱,也成为86岁高龄谢晋导演的最后绝唱。

1923年11月21日这天,浙江上虞谢家塘镇的大户谢家,正欢天喜地地忙碌着。今天,东晋宰相谢安的第五十三世孙出生了。为纪念谢安和他赢得的淝水大捷,祖父为这个长房长孙齐名叫晋,号淝捷。可见,长辈们对谢晋寄予了厚望。谢晋8岁那年,随母亲到上海与父亲团聚。告别老家花园般的大房子,住进了两层楼的石库门,看越剧也变成了看电影,这让谢晋大开眼界。10岁生日那天,父亲专门送给他一套《小学生文库》500册,希望知识的力量,能让谢晋长大后为家族争光。

“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谢晋在回忆中曾经这样写到“我的记忆中非常清晰,我正准备考初中,”八一三“的炮声响了,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炮声,我很震惊。童年的印象是永远抹不去的,随着日军侵华的步步深入,不少救亡演出队走上街头,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非常时期的爱国民族文化运动,也深深感染了谢晋。1940年,十六岁的谢晋决定报考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和第一期”金星戏剧电影训练班“学习,师从于周贻白、黄佐临、周剑云等电影前辈,谢晋从此痴迷上了表演艺术。

徐大雯(谢晋夫人):他爸爸最不欢喜自己的儿子做戏子,当时戏子是下三流了,所以他最不欢喜,好像我们家因为祖坟跟人家怎么动过了,所以我的儿子去做戏子了。

解说:父亲希望谢晋读书深造,18岁的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悄悄拿了只旧皮箱,告别熟悉的石库门,独自到国统区报考从南京迁往四川江安县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这个偏远得几乎不为人知的小城里面,见到了他所敬仰的中国戏剧界名流洪深、曹禺、焦菊隐、张骏祥、马彦祥等国立剧专的教师。

徐大雯:他们一个老师,叫蔡松林,是教他们的表演的,后来蔡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任教,是教音乐的。那由于这样一个关系,所以蔡老师在教我们学校演戏的时候,就把他们学校的学生找回来帮忙,谢晋就是其中之一。

解说:在一次演戏时,谢晋被安排给女同学化妆。他遇见了美丽的江安姑娘徐大雯,两人一见钟情。

徐大雯:可是我们那个地方封建到那里呢,封建呢,就是指责我,就说我这个女孩子啊,太不规矩,怎么成天会跟戏剧专科学校男生他们在一起,那事情有那么凑巧,他那年生日,生日嘛,他同学们就聚餐,就是去吃那餐饭,把我开除了。

解说: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南方局开展了抗战戏剧运动,著名作家、演艺界人士纷纷来渝。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轰动山城,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作品,使重庆的戏剧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鼎盛期。

徐大雯:我到重庆来念书了,他就,他就跑到重庆来了。跑到重庆来,要吃饭了,所以他就去找他老师,因为洪深先生,曾经在国立剧专教过书的,那么现在到了重庆,他也是由洪深先生介绍到中国青年剧社去。

(谢晋生前采访资料)谢晋:张骏祥当社长,后来马彦祥当社长,焦菊隐在那工作,洪深先生在那工作,吴祖光在那里工作,我在那里当剧务。

解说:从1938年到1943年,日本对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的大轰炸。尽管如此,中青社仍坚持每天排戏,谢晋在回忆中写到,日本飞机天天来轰炸,我的几位好友,上午还和我在一起,下午就被日本炸弹炸死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重庆市民几乎全都湧到街头,谢晋拉着徐大雯的手也挤在欢呼的人群中。

徐大雯:抗战还没有胜利以前,他就把我的照片给他家里寄回去了,寄给他姐姐,大姐就寄给她,所以他们家里,他的姐姐,他弟弟,老早已经看见我这个人了。我照片老早已经寄回去了。那么胜利以后他就跟我讲,我先回去,他说回去以后我再来接你。那么我们家里很封建,是一个大家庭,我妈妈,我叔叔我婶婶他们就讲,她说没有这么便当,你来接人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我们的规矩来接。就是说,你要娶新娘子,必须要有礼物啊,这个结婚礼物,拿得来才能结。

解说:谢晋从重庆接回读完高中的徐大雯,并步入婚礼的殿堂。谢晋的父母非常高兴,他们需要儿子留在身边,谢晋却要读完因战事中断的学业,新婚才几个月,他就再次告别父母,留下已有身孕的妻子,坐上开往南京的火车。

1948年5月,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的谢晋,经老师洪深介绍,加盟到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跟随吴仞之导演参加《哑妻》的拍摄。谢晋有说不出的高兴,而更让他和徐大雯高兴的是,他们的大儿子降生了。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在繁忙的拍摄中,谢晋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电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们一样,充满了高涨的革命激情,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分针引领下,一批优秀影片相继出炉,周恩来总理欣然题词,称之为”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