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档案——中国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
2009年08月31日 09:5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宋传富(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档案保管利用处处长):根据老刘提供的线索在红四方面军战编室资料里面,找到了一个线索,然后我们把红四方面军战编室的人物志找出来以后,查到了这个老红军。

解说:刘义权凭借对档案的熟悉,在浩如烟海的馆藏中,帮助查到了李亲雍的下落,他已经在参加革命的第十年,牺牲于甘肃高台战斗中,这让李亲雍的家人放下了悬了大半个世纪的心。

曾子墨:战争年代一些军人和部队失散了,档案馆是他们证明自己历史的唯一希望。有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胳膊上有枪疤,千里迢迢找到档案馆,流着泪给工作人员跪下,要求查找他在部队的档案。档案在查找过程中,老人去世了,这让刘义权很痛心,回忆起这件事,同事们想或许老刘没日没夜拼命收集失散军档,他的情感的源头就在这里。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刘义权收集整理的档案,军队查证了数万名失踪和牺牲烈士的下落。

刘义权:每份档案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解说:这是刘义权征集来的一份八路军某部1945年抗日烈士登记表,战时张振明,28岁,河南滑县人,3月12日来队一日牺牲、伙夫杨兴兰,38岁,河南南阳人,3月25日来队当天牺牲。伙夫张哑巴岁数不详,真名不详4月18日牺牲,备注一栏中特别注视,哑巴不会说话。

(档案库房)

郑艳萍(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这是志愿军司令部机要处的档案文件,这边是政治部的,志愿军政治部的,这是组织部的,干部部的档案,保卫部的,志愿军档案很多,有十几万吧。

李钢:十几万。

曾子墨:十几万册?

郑艳萍:整理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还没有整理出来,因为太多了。

曾子墨:像整理这样的档案最困难的地方在哪?

郑艳萍:就是有一些档案很不规范,过去因为条件有限嘛,有一些档案就是大的大小的小,有的图很大,要折叠,有的纸张特别薄,有的,战争时期嘛条件都很艰苦,有的一个小纸条,各种各样的比较难整理,有的字迹也不清楚了。

解说:这是刘义权征集来的一份1934年的档案,文件的第一行写着“秘密阅毕焚去”。显然这是一份当年的绝密信件,结尾署名朱德、周恩来。档案研究处的丁家栋还就此写了一篇,关于红军史料保存挖掘的论文在全军获奖。

丁家栋:这份档案为什么周总理写了封绝密信件而没有烧掉,这是怎么回事啊?他给我讲了关于档案这方面的,就是如何保管啊,这些事情。

曾子墨:他是怎么讲的呢?

李凤明:他就说这些档案啊,当时周总理给135几个军团写信的时候,写作战文件的时候,就讲既然给几个方面写信,写这个写急电的时候,它也可能被他们这些人保管起来了。虽然是让阅毕焚去,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对革命的忠诚,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管这份党的珍贵的文件,珍贵的秘密,他说每份档案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解说:刘义权对老帅聂荣臻、徐向前十分敬仰,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和他们有关的文件、照片,用史料去复原元帅们生活和战斗的画面,为此刘义权下了不少功夫。

李永田:刘义权经常到聂帅、徐帅办公室,跟他们的秘书打交道也是详谈这个事,这个当时我记得聂帅办公室的这个秘书,也很受感动。他就讲我要把这个档案交给档案馆,我也相信你们能够把这个档案保存好,把徐帅和聂帅的照片给交过来,他做了很多工作,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他才这样做的,最终还是这样聂帅去世之后,这个档案都交回来了。并且这里面编写了聂帅的一些手使,一个稿子其中就用到了这个档案,徐帅的也一样,都做了这方面很多工作。

刘义权研究起草细则 系统规范档案收集工作

解说:档案馆里有刘义权收集来的2800多张聂荣臻的照片和档案资料,他耐心细致的工作,深深打动了聂荣臻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甚至帮他争取到一次和聂帅合影的机会,这让刘义权非常激动。

李永田:当时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因为经常跑聂帅那个地方去嘛,当时聂帅还健在,特别想给聂帅照个照片,聂帅的秘书也答应了这个事,说好,一定给你们照一张,为什么没有照呢也是因为工作忙。这个事就是这样,因为年龄高的原因啊,当时都答应了,都安排好了,正因为工作太忙,没有照成,你说心目当中他肯定很仰慕老帅啊。

解说:在这座档案馆里谈到全宗最完整的高级将领个人档案,粟裕大将是其中一位。从他的入党证明到讲话文稿共有2100多份文件资料,录音磁带、历史照片等档案史料,这是1991年7月刘义权用诚恳打动了粟裕的秘书,为档案馆争取到了这批重要档案资料。

这些厚重的档案背后有刘义权在各地跋涉的脚步,有对各种人苦口婆心的说服,有他挑灯整理的身影。在这个系统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刘义权发现,军队档案系统移交、接收随意性大,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于是他开始研究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档案馆接收文书档案细则》。

丁家栋:那是我军第一部系统规范档案收集工作的一个文件材料,机要文件材料。由总参谋部办公厅颁布执行了,他亲自执笔起草的,他就是说在征集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他能琢磨、思考、研究,上升为法规,这样来讲对推动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他想解决一个根本性的、制度性的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