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霍英东进入地产业的第一年,就闪电般建起一百多幢楼宇,而且全部一销而空,他创下了香港历史上的一个神话,也从此成为坐拥千万家产的富翁。
霍英东:那个时候一天赚的钱,自己都觉得来得很突然,而且也改变了香港的居住环境。
解说:这是霍英东的蟾宫大厦,这座1955年的17层大楼是全香港最高的,他自己也住进了这座大厦的顶层。当时的蟾宫大厦临海而立,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那一年霍英东32岁,已是香港最大的华人地产商。有人称霍英东为红顶商人,认为他的发迹与事业跟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时,他曾用自己港商的优势站在了艰难的新中国一边。
那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霍英东正在帮母亲打理自家的船运业务,中国抗美援朝遭到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那时的中国物资极度短缺,生性冒险的霍英东从中看到了商机,率船队运送发往中国的货物,这也赢得了中国政府对他最初的好感。
叶中敏:我说你是否当时是因为出于支持爱国,支持抗美援朝的,他说也没那么清楚,那种意识他就,但是他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就是要冲破它的封锁。
解说:整个朝鲜战争中,霍英东一直在给中国运送被禁运的物资,他如愿以偿地在这场冒险行动中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但却却万万没有料到,这段经历影响了他整个人生。
叶中敏:他就开始讲,他就讲当年实际上是首先他说那些货不是他的,货是有货主的,包括一些当时国内需要的铁皮,车、轮胎,药品、纱布什么,当时因为英国是跟了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封锁海域,霍先生就说,本来从香港来讲是一个自由港,货物是自由进出的,只要你向海关报了关,进了关就无所谓叫禁运的,港所有货品都是自由进出的。当时英国当时是跟了美国来实施对中国的禁运。他说我只是没有报关,他说当那些货不是什么非法的物品,无非都是一些大陆很普通的货品。
冷夏:这几十年里面养成了一个性格,因为这个所谓的历史污点,英国政府对他有看法,所以他在跟英国政府的关系,就保持一个若离若即的关系。
叶中敏:后来当然国家也暗地里可能对他有着一种肯定,那么当时也结果就遭来了英国跟美国对他的种种的打压,当时你这样压他,他就不服气,他就始终不跟英美那边去低头的。
解说:朝鲜战争后,霍英东有近十年没有到过中国内地,专心发展他在香港的地产业,直到1962年,他去广州谈一笔海沙生意,也就是这一次,霍英东认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朋友何铭思。
霍英东:相识了四十年的何铭思先生,应该是新华社的统战部部长,何先生在1962年甚至是1962年的十五周年国庆,他安排我回北京,我们能够和祖国的命运走在一起,那其中这个何铭思统战部长他的工作可以说是作为一个朋友,一路都是带着我走的。
解说:1964年9月底,霍英东登上一艘前往澳门的轮船,但他此番出门的目的地是北京,他受到邀请,担任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副团长,前去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庆典。
冷夏:因为假如你要通过罗湖,你必须整个出入境都有,所以他只能绕道,我当时问他,为什么那么复杂,他说必须那么做,因为他不想到大陆的记录被港英政府给记录下来,也就是说,他在香港那段时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解说: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害,在政治上也处于左倾之风盛行,第一次到北京的霍英东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归属感,这次北京之行回来后,他与中国政府走的更近了。
周南:他自己吃过苦头,也看到中国人在海外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的这种情况之下,这个海外华人社会上没有地位,受人欺负,所以很希望看到中国很快地发展起来。
冷夏:文革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叫海外的投资公司就发行股票,在广东省发行股票,就号召在海外的一些华侨,港澳同胞,捐钱,搞个公司买股票来支持中国的建设。就他自己也买了很多股票,但这个股票从来没有分红的,就送给国家。
陈永棋:他的爱国,是从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去爱国,不是忽然之间去爱国的那一种。
解说:霍英东的倾中色彩在六十年代后期越来越鲜明,这引起了港英政府的高度警惕。
霍震霆:在香港这个特殊环境,作为一个爱国商人,并不是很容易。
解说:而与此同时他在地产界的事业也越来越红火,1965年,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成立,霍英东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叶中敏:他当时算是年轻的,有冲劲的,很有魄力的。当时他在香港是很红的,地产界红人,爱国,体育,那时候我想港英是背后恨得不得了,拿他没办法。
解说:上世纪七十年代,霍英东还会在家庭派对中特意邀请北京的官员或者在香港的新华社官员。
霍震霆:当时他也是很刻意请他们来香港,看看现代城市的观念。当时他安排一些领导去纽约、加拿大等国家,给他们一个印象,现代城市的观念。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