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是20世纪的商业奇才,他曾以14亿美元的身家荣登2004年全球富豪榜;他是大慈善家,数十年来,他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各界评价他“是一个爱国但不投机的人”。
解说:1922年11月21号,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个贫穷的艇户人家,祖上三代都以海为生,靠帮人运送货物维持生活。
霍英东:当时水上人在内地,是受歧视的,不准上岸,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水上人还是没有阶级成分的。但是年轻人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贫困、艰苦,不怨天也不尤人,每个人都以为是这样的了。
解说:霍英东七岁那年,一场台风夺走了两个哥哥的性命,父亲承受不起丧子之痛,几个月后也撒手人寰,伤心欲绝的母亲,害怕悲剧重演,决定轻舟登岸带着两个女儿和霍英东搬到了湾仔水渠街的贫民窟住了下来。霍英东的中小学教育大部分是在免费的学校里完成的,直到13岁那年考入香港著名的皇仁书院,那个时候的霍英东,会为了省下六分钱的电车费,步行半个多小时去学校。
叶中敏:他说他母亲每天就给他好像是一毛钱。就是五分钱当时坐电车,从铜锣湾坐到西环走一个斜路上去,就是现在的皇仁书院,他说有时候我就省那个五分钱,不坐电车,我走路,从铜锣湾走到西环,走上去皇仁,五分钱我就可以买油条、白粥,我就可以吃早餐了。
解说:在皇仁书院的日子,令霍英东终生难忘。直到18岁那年,日本侵占香港,皇仁书院被迫停课,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霍英东开始了一段做苦力的生活。
霍英东:以前香港没有工业,没有出口,只有运输业,水上人大部分做的都是运煤炭,运那些煤炭只能赚很少的佣金,勉强可以糊口。
解说:只是霍英东身材瘦小,不是干苦力的料,每份工他都干不长,就会被老板辞退,惶恐与艰苦就这么煎熬着年少的霍英东。霍英东20岁那年,母亲游说了十多个亲戚朋友凑了笔钱,给他开了家杂货店取名“有如”,在小小的店铺,霍英东受到了最初的经营历练,学到了灵活处事的方法。也是在20岁这一年,母亲安排霍英东与对门家那位叫吕艳妮的姑娘成了婚,三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也结束了对香港的占领,母亲看到海上航运已开始复苏,就卖掉了霍英东的杂货店,重操海运旧业,又一次失业的霍英东,这回得到了一份在央行做文职的工作,而在这命运的分岔口,母亲又一次左右了他的决定,最终霍英东和母亲又一起回到海上,从而也拉开了他几十年商场风云的大幕。
霍英东:当时我也很喜欢做一个公务员,或者在一个那时候叫太古洋行工作,当时的工资不错,300块一个月。朝九晚五,下班后可以很轻松,或者可以去看一下电影,但是做生意几十年来却没有放一天假。在各方面自己都要想到考虑的,所以重来的话我未必会选择做生意。
解说:脱离了杂货店琐碎的事务,霍英东大胆冒险的经营风格迅速显现出来,他听说有家制药公司在用不菲的价格收购海草,就迅速组织船队向遥远的东沙岛进发。
叶中敏:我觉得这是大风大浪的风险,到无人岛那个荒岛上面,去深入到海底下去采那种海草,领着那么几十个人,那个风险是很大的,霍先生后来的所有做事的胆量、跟他的魄力,我觉得确实是从他这一段开始,你想能到一个无水无电漆黑一片的荒岛上面,他能去采海草这样开始,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一种日子。
解说:同样也是冒险,让他很快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霍英东冒险穿越封锁线,运送发往中国的货物。等到朝鲜战争结束,刚刚三十而立的霍英东,已经赚得他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彻底告别了贫苦的生活,一举成为香港新贵。
冷夏:他没有这笔钱,以后的事情无从谈起的。也就是说这第一桶金是他以后能够发家致富,成为红色资本家的一个前提。
解说: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搬到了富人集聚的跑马地蓝唐岛,这时他发现,一个新型的产业正在香港萌芽,这就是房地产业。
霍英东:当时特别是内地解放之后,香港的人口由战后的50万人,一下增加到250万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到处是木屋、天台屋、连楼梯到处都住满了人了。
解说:但当时香港的房地产几乎被英国企业垄断,华商很难介入,而霍英东在1953年创建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霍英东:房地产在当时算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就是叫做买楼花、分层出售,也不是很了不起,但当时在全世界来说,香港分层出售买楼花,在全世界来说可以说是首创了。
叶中敏:不是像从前买楼,你一下要掏一大笔钱怎么几层什么,他不需要,你就几百块你就可以买楼了,结果他是排着队地买楼,其它地产商看见,当然马上跟风了,结果后来也来卖这个楼房了。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