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与文艺界“双百”方针
2009年04月21日 16:02新华文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提出来,是在1956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事实上,在这之前,“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都已由毛泽东分别在1951年和1953年提出来了。

凤凰卫视2009年4月20日《腾飞中国》节目

从“七大”以前的1944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22年间,除了中间一年多以外,陆定一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恐怕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中宣部长了。

在中宣部长这个岗位上,陆定一为党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有很大的贡献。如果要问,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想,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的人,无论是共产党内还是共产党外,回答都会是一致的,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怀仁堂向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代表人物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6月13日,《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这篇长达1.5万字的、在听取意见后改定的报告。这是中宣部部长代表中央所作的报告,是最初的、比较系统地阐明这个方针的报告,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篇报告。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陆定一与毛泽东在一起

这篇报告一开始就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毛泽东主席主持这次会议并作结论,决定了这个方针,5月2日就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郑重地宣布了这个方针。

陆定一积极参与了这个方针的决策,是这个方针的权威的阐释者和创造性执行者。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最初的分别提出,及其最终形成为党对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的完整方针,有一个发展过程,追溯源头,还要追溯得更远。

最先提出“百花齐放”,是在1951年。毛泽东应梅兰芳之请,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推陈出新”这四个字,毛泽东在延安就为平剧研究院题过,“百花齐放”这四个字,是这次新增的。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当时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据说,周扬对人说,“百花齐放”是戏曲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认为很好,向毛泽东报告了。在延安,“推陈出新”还只是向平剧(京剧)界提出,1951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向所有剧种、向整个戏剧界提出了。但还没有明确地推向整个文艺界。

“百家争鸣”最初的提出,则是在1953年。那一年,中央决定要中宣部就中国历史问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题组织三个委员会加以研究。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诸多问题,主要是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当时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方针,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陈向这个委员会传达了,第二年创办《历史研究》杂志,也以这个作为办刊的方针。这件事历史学界的党内主要领导人是知道的,在历史学界外、在整个学术界一般还不知道。

下一页:陈伯达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疯狂践踏了“双百”方针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