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房改”为改革提供了反思点
2008年12月04日 11:19千龙新闻网 】 【打印

与其把“房改”当作矛盾的集结点看待,倒不如当作中国改革的反思点看待更有积极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业流行着很多精英哲学,其中尤以“为富人盖房论”影响最大,这一理论的指导基础是“掏富人钱为穷人做事”,言下之意是,既然各地把房地产当支柱产业,房子就不能为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盖。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样的逻辑无可挑剔,不仅维护了富人的利益,也能让穷人得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只是他们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是,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穷人群体被排除在了市场之外,市场结构的失衡让社会管理者只能偏向于维护富人的利益,而介于必须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住房保障体系不得不一次次被迫登台,却因缺乏民意基础又不得不一次次无果而终。

这是为什么?当然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了“房改”的缘故。和“医改”、“教改”一样,普通人关心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得失,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多数人被社会利益边缘化状态下的改革将何去何从。当然,如果因住房改革偏离初衷使弱势群体被忽视,一些人借此否定“房改”也不无道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提倡“反思改革”的人群中,既有保守势力和弱势群体,也有许多在改革中的受益者。人们普遍存在惶惑心理,反映出中国在改革路上步履维艰的状态,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在百年图强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当以回顾的心态审视中国历史时就会发现,追求社会变革其实一直是中国人的永恒主题,比如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这些群体行动往往悲壮而影响深远。耐人寻味的是,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出生入死,却始终没能把中国推进现代化国家之列。究其原因,无非是旧时代变革都被框定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础上,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拒绝建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了所有变革最终趋于权贵化,直至以失败告终。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如果不能正视这样的历史事实,就不能真正体会到今天中国改革的勇气。

平心而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是巨大的,表现经济方面,就是从一个贫穷国家已经跃居到了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仅如此,在关于对“房改”争议的语境上也日渐宽松,近年来各种建议意见、批评赞誉互相交织,叠加在一起诚可谓“罄竹难书”。当然,用这个词形容言论浩瀚不带褒贬属性,而是表明既然鸿篇巨制都不能说尽“房改”话题,本文最多也只能表达一种观点——“房改”固然凝聚了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矛盾,但求全责备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在此前提下,与其把“房改”当作矛盾的集结点看待,倒不如当作中国改革的反思点看待更有积极意义。

《腾飞中国》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