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龚如心遗产案给华人社会启示
2010年02月09日 15: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推心置腹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逝世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二幕“推心置腹”,我们人物对象是不久前刚刚去世的美国作家塞林格。

解说:美国小说家J.D.Salinger,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做火腿进口的犹太商人。在Salinger15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读书,1936年毕业,取得了他这一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之后,他被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但不久就回国继续学业,并且开始向杂志投稿。二战爆发,Salinger中断他协作生涯从军,战争结束,1946年返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他在1951年发表了长篇小说《TheCatcherInTheRye》,《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但是成名后,Salinger却变得更加孤僻,之后跑到了新罕布什尔州买地建屋,过起隐居的生活。

他从未放弃写作,但自从1951年以来,他出版的作品很少,只有1953年的短篇集《九故事》;1961年的中篇集《弗兰妮与祖伊》;1963年的《举高房梁,木匠们和西摹小传》,这些作品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而Salinger的作品,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形象,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Salinger结过三次婚,有两名子女,他一生极其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不接受采访,也不轻易授权出版作品。在过去几十年,他为了捍卫著作版权和隐私,曾经多次提出诉讼。今年1月27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91岁。据说,他至少还有15部未发行的小说手稿藏在家里,出版商都希望向他的家人争取出版权,将作品公诸于世。

作品不多远离人群

何亮亮:我觉得这个J.D.塞林格,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不仅是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世界范围里他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虽然他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他只凭着那一本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台湾和香港的中文译名是《麦田捕手》,凭着这一部中篇小说,他能够打动几代的学者,而且发行量达到了6千万册,当然只凭发行量并不能说明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以塞林格来讲,我想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地位。

塞林格作为一个作家本人也是很有意思,我觉得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就是他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而且他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了一个作家。你看一个犹太人,曾经到波兰去做火腿,上过军校,也打过仗,实际上在他青年时代,就是战后1946年回到纽约的时候,他只不过是30来岁,而且也就在回到纽约之后的第5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就大获成功。他从此就成为一个一个有点名气,就是五十年代初来说,是一个有点名气的作家。但是从此他就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了。在长达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面,他一直是与世隔绝,一直是远离人群、远离尘嚣,虽然我相信他大体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或者世界上有多少读者,因为这本小说早已翻成了多种的外文。

在六十年代初,当中国实际上还在一种相当严酷的政治气氛,还是在文革之前,我当时就有机会读到了中文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当时这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种内部出版的一本小说,当然是当时没有得到版权许可的,发行量大概在当时中国也就不超过1万册。但是就是那样一本翻译成中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相信当时只要有机会读过那本小说的少年,无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其中有一些人后来也因此就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作为作家的塞林格本人,他后来也出过一些作品,我也看过,后来我也特地找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英文本来研读吧,当然这时候因为已经是人到中年了,看的感觉跟少年时代会是不一样的。我总是在想,塞林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而且他也做到了这点。在美国,在这样一个尊重隐私的国度,在这样一个法制还是比较好的国度,他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他确实就跟自己的作品形成了一点,他通过自己的这个作品,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是试图跟这个世界保持距离的,但是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作品并不多,现在据说他还有十来部作品是放在保险箱里面的,所以出版商对此是相当有兴趣。

遗作是否出版引发关注

何亮亮: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带有讽刺的说法,说现在还有谁看塞林格,你不要看塞林格曾经发行6千万册,6千万册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我们假定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管是哪一种文字版,一本书大概总有3、4个人看吧,那么你算算这个6千万册乘以4的话就是2亿多人,就是人类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已经看过这本书,不管是什么文字版,可见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现在的青年一代根本就不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不仅是不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可能基本上就是不看书的。他们所有的生活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生活,你要吃饭、你要睡觉、你要读书、你要谈恋爱,或者你要去挣钱等等,还有一部分生活他们是在网络的,他们的一切都从网络上取得的,所以你们在讲什么塞林格、在讲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切跟我无关,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了。

实际上,毕竟那么多已经看过塞林格著作的人还会有兴趣,包括我会有兴趣,如果塞林格有他的新著出版,而出版商们肯定也是从这个市场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就是一个能够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一个作家,他后来长期隐居,他隐居了半个世纪,那么这半个世纪里面,他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创作呢?他的心态有没有些变化呢?他创作的风格有没有一些发展呢?这一切你只有看到他的著作,才能够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虽然塞林格已经无法超过自己了,这点也不奇怪,任何一个大作家他的代表作可能只有一本或者只有数本,往往他自己没有办法超越自己,但是只要有那一本业就够了。

特别你从文学史上看的话,那些大作家很少有哪个大作家只凭一部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而J.D.塞林格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所以,未来我想第一我们不知道他的遗愿怎么样,他是不是希望他的这些遗作能够出版。第二,如果他的遗作能够出版,那么又会在市场上引起怎样的反响?我想已经不可能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引起一种很持续的,就是那一本小说,不管是它的英文版,还是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然后持续的被每一代的青少年所喜欢、所阅读。但是塞林格他已经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他的这部著作既然打动了几代的人,其实他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文学史研究家们研究的对象,他未来也仍然会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我觉得,同样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那些评选委员们,那些瑞典的院士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塞林格,但是塞林格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丝毫也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

人物点睛:孤独

何亮亮:人物点睛评论就是两个字“孤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