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缅甸政府蓄意终结果敢“山寨”
2009年09月08日 10: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时事亮亮点] [何亮亮]

正在加载中...

果敢人和佤邦人:边境孤儿

何亮亮:但是从彭家声或者从果敢人,包括掸邦人,包括佤邦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些果敢人,中缅边境地区的这些华人,这些汉人,一个是他们的渊源,一个是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渊源,果敢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果敢它是从明朝后期,就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逃到缅甸,虽然永历是被抓,后来被吴三桂抓到昆明去了,但是他的一些部下仍然留在了缅甸,不愿意归顺大清。所以他们就在果敢这个地方占山为王,而大清也无力去打他们,这些人就世世代代繁殖下来,如今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果敢这样一个地方,他们自称是果敢人,虽然他们用的、讲的话、使用的文字,他们的一切习俗跟汉人没有任何两样。

但是果敢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你看抗战结束之后,因为国共的内战,国军特别是李弥所部,大批的逃到缅甸,其中有一些人就落在了果敢,彭家声最早的军事教育就是李弥麾下的这些军官教他们的。后来在文革当中,又有一些红卫兵从中国各地,包括从北京、昆明,甚至从海南岛来到了云南边界,然后他们通过边界投奔了缅共,其中有一些人如今还是当地地方武装的首领,所以果敢就是这样一个很特殊的族群。

有人说果敢人,你们是汉人,如果出现了困难,比方说现在作为难民逃到云南边境来,为什么你们不能在中国定居?对不起,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没有中国公民的身份,但是他们是缅甸人吗?缅甸政府也没有给他们以缅甸公民的身份,他们就是这样一些被遗忘的,只能靠自己在山寨里过日子的这样一些遗民,我说的遗是遗留的遗,这样一些孤儿,也有人说他们是“亚细亚的孤儿”,因为亚洲这样的孤儿已经并不多了。所以这次由于果敢事件,也包括彭家声现在突然失踪,我觉得他们就是同胞,从血缘、从文化上来说他们就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已经被孤立了多少年,很艰难地生存在那边。

当然现在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中缅边界最近20年的边贸发达,也造成了果敢地区的繁荣。当然这种繁荣是有些畸形的,果敢这个地方你也不要把它浪漫化,不过以为山寨的日子很好过,他们一方面有缅甸军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那边肯定也有一些不法的情势。比方说枪、赌、毒的问题,枪就是枪支的走私,但是绝对没有缅甸军政府讲的那么严重,毒品还没有完全禁绝,仍然还有某种程度的私下贩毒、吸毒的情况,另外就是赌场,这些情况,枪、赌、毒它肯定都是违反中国法律的。

但是你看果敢这个地方离南伞也只有百米之遥,抬头就可以看得到,可以说是一箭之遥。所以这个地方如今由于缅甸军政府对他们的强大军事压力,看来果敢这个地方也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了。而果敢人这样一个被遗忘的部落,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他们将要如何生存下去呢?我想所有的中国人,所有的华人,我们都会关心他们的命运。

点睛评论两个字“飘摇”,风雨飘摇,前景难测。

传播焦点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三幕传播焦点,向大家推荐一本新书《朱镕基答记者问》。

《朱镕基答记者问》一纸风行

解说:《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9月2号起在全国公开发行,使得已经退休6年的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再次成为热点人物。本书收录了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期间,于1993至2002年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内容共分四部分,包括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五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以及在出访期间接受香港记者随行采访。

书中大部分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公开发表,也是朱镕基第一本署名的专书。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共60篇,约36万字,收录85幅照片,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朱镕基通过答问,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反映了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书中不乏朱镕基为人熟知的众多经典语录,还有与海外媒体和公众在互动中发挥的幽默机制和风度,重现当年朱镕基的答问风采。

何亮亮:西方记者特别欢迎朱镕基

何亮亮:今天介绍的就是放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朱镕基答记者问》,刚才片子里面已经对这本书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本书是上星期刚刚在北京出版的。我是请我们北京的同事买了以后,用特快专递寄到香港来,所以我们才能以第一时间可以先睹为快,然后也可以向我们的观众朋友介绍一下,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以我的浏览之后,这里面的内容并不陌生,因为朱镕基总理从副总理,或者说再早一些,他从担任上海市长开始,我一直就在关注朱镕基先生的这些谈话,因为朱镕基在中国的领导人里面,他是很有个性的一位。因为今天我们这个节目是传播焦点,讲朱镕基跟媒体的关系,他是一个很受媒体欢迎的领导人,为什么?因为他敢于面对媒体,而且在跟媒体的互动之中,朱镕基的这种反应灵敏,反应非常快,而且很有智慧,同时也很幽默。所以我们看《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我们可以再次领略朱镕基先生的这种风采,这种总理的风采。

这个其实我们媒体的同行都很熟悉,西方记者也是特别欢迎朱镕基,为什么呢?因为他什么问题都敢回答,而且你想设一个圈套,因为记者的提问常常会有一个圈套,他绝不会上这个圈套。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锐的、敏感的、尖锐的问题,朱镕基会非常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西方记者可能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也被对他的回答,那种睿智或者是他那种幽默所折服。所以我觉得我们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我们说朱镕基粉丝很多的,全世界特别是在华人当中,他有很多粉丝,除了粉丝们肯定会以第一时间来购买这本书,会来重温朱总理的风采之外,我想其次这本书它对于中国的政府官员、各级官员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材。这个教材当然不是说像在课堂上学习那样的一个教材,就是说各级官员可以从当中受到启发。

中国的官员,党政官员有一个特点,不善于言词,不善于表达,我觉得这跟中国教育有关,甚至可能跟民族的特点有关。因为中华民族的特点好像是能言善辩,往往不被看成是一个人的优点,特别是在一个农业社会,在一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人们更多的像以前考试写文章,就是写八股文,以前也没有普通话,各地都是讲自己的方言。这个跟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跟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这样的一种传统当然是不适用的,特别是政府党政官员,应该勇于面对媒体,什么样的问题我都不怕,问题不在于你要不要回答,而在于你怎样回答。

下一页 朱镕基直面尖锐媒体 幽默坦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