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09年11月19日《时事开讲》节目
王若麟:这次奥巴马总统在亚洲是旋风式的访华,一到上海就进行一次旋风式的头脑风暴,在和上海学生对话的时候,他也是用上海话“侬好”,是你好的意思,和上海的学生拉近了距离,提供给上海青年八次提问的机会。不过大家的提问好像是有点客气,对于这位“话篓子总统”,没有激发他演讲的激情,总统先生也是只表扬了一个提问。那就是上海交大的一个学生提问,问他关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的心情,他也当面承认了,自己并不配得这个奖。另外七次提问可以说是缺少了火花和迸发,相关话题我们请邱先生来点评分析。邱先生这次来上海,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细节,就是当时上海是大雨的天气,奥巴马总统独自一个人打着黑伞走出了机舱,很多记者都惊呼,这是奥巴马吗?都觉得他好像是一个随从,后面的随从还才是真正的奥巴马,你觉得他这个举动折射出了什么东西?
与奥巴马对话:上海学生何以令人失望
邱震海:奥巴马在上海机场,下旋梯的时候,上海机场正好在下雨,他一个人打着伞下来,在照片上感到是一个非常孤独、可怜的奥巴马,这当然是玩笑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放在我们东方的文化环境和政治文化当中,他这个伞一定是有随从替他打的,他后面一定是前呼后拥,不是说总统自己打着伞下来的。这当然是个非常小的细节,但是我想说的是,折射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的不同,尤其是政治文化的不同。
王若麟:怎么不同?
邱震海:他那种领导人不是那种前呼后拥的,包括打伞可以是自己打的等等,我想说的时候,我希望我们大家一方面不要做过多的引申,但是另一方面也注意这个细节本身。包括在我们东方人可能吃饭的时候,比如主宾非常明显的,主人一定坐在那儿,客人一定坐在那儿,但西方人有人就不一定明白,在他们那里相对来说那种平等的氛围,我觉得某种程度至少是有我们,如果我们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说,让我们东方人有参考的价值、参考的必要。包括很多称呼上面也是这样的,称呼上面比如说我们往往是家庭称呼社会化。
比如说另外一个人,明明不是你的叔叔,一定要叫他叔叔,一定要叫他姐姐,一定要叫他奶奶等等,家庭称呼社会化这是我们东方人的一个传统。在西方人那里,所有人都是先生,所有人都是女士,当一个小孩子他知道那个人明明不是我的叔叔,但要称他为叔叔的时候,他脑子中潜在那种挑战的意识就没有了了。当他知道所有人,父亲、母亲、叔叔、爷爷只是在我严格小家庭的范围之内,外面所有的人不管他多么伟大,他也是一个先生奥巴马先生,等等等等,或者多崇高的人也是某某女士的话,那个时候他潜在的那种小孩子的敏锐,小孩子由于他的好奇而与生俱来的那种对权威的挑战。注意这种权威挑战不是说锋芒毕露,不是说完全没有礼貌,一个人彬彬有礼跟思想上的锋芒毕露,其实我认为是可以合二为一的。我们千万不要说一个人思想敏锐就是行动粗鲁,一个人如果是彬彬有礼,就一定是思想谨慎、思想保守这两回事情。所以我想说的事情就是在我们东方文化当中,从一个细节,我们至少西方文化当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那种等级的森严。由于平等、由于没有等级森严,而造成你对权威或者权贵的一种天然的蔑视,乃至于一种挑战,这种在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这种敏锐就容易被保留下来。
王若麟:就像之前有一个小记者提问奥巴马那种感觉是一样的,这次这个平等也体现了奥巴马和中国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你是不也觉得中国青年的提问有点过于婉约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ma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