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中国清朝后期形成最初国际形象
2009年07月31日 12:12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7月30日《时事开讲》节目

姜声扬:这里是《时事开讲》,日前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为“憧憬与奋斗: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就在世人在畅谈G2,认为全世界现在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际,中国应该树立起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为我们做点评分析。何先生,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你的注意,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有没有什么问题?

何亮亮:对,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样,这篇文章是两个星期以前在《人民日报》的理论版发表的,那么老实说通常海外不会太注意这样的文章。海外注意的文章是如果中国的政策有什么重大的改变,或者什么,但是这篇文章是这样,文章很长它的作者是施芝鸿。施芝鸿在中国是很有名的一位评论家,曾经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滩上有一篇很有名的鼓吹改革开放的文章。

姜声扬:他写的?

何亮亮:笔名叫“皇甫平”是三个人合写的,三个人的一个写作小组,这个施先生是其中的一个,他后来是在北京工作。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在中国官方的媒体上,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样一个命题。所以一方面我看了这篇文章,这个文章很长而且文章本身不太适合海外的人去阅读,大陆用的语言都还是中国官方媒体的这种语言。但是我想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从这里也想到了,就是中国的官方或者说中国的领导人,他们现在开始在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马上就要到了,或者说官方、领导人他们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这样一个启发,其实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来弄清楚什么是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其实最早是由美国的政治学者提出来的,美国有一个学者,他这个因为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我们读一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这个听起来很学术。

姜声扬:对,很绕口。

北京关注国家形象

何亮亮:但是中国的学者就把它用中文的方式更简明的来把它表达一下,第一,国家形象是什么呢?是社会交往与互动的一个产物;第二,国家形象是一系列信息输入与输出结果中产生的;第三,我想是最重要的,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想国际形象是这样产生的,就是自我认知,我和外界。它有个博弈,这个博弈的结果它就产生了这个国家的形象。这要讲起来好像都很抽象,其实我们还可以理解就是形象这个东西,你就说一个人的形象,好不好。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马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