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韧:欢迎继续收看《时事开讲》,我们继续请梁文道先生来点评。文道,我们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剑桥演讲遭遇扔鞋,现在英国首相布朗其实已经亲笔写信道歉了,但是两国的民间目前还是议论纷纷,当然主要还是以谴责居多。您怎么看这一事件之后,各方的心态呢?
梁文道:我觉得在这件事上面,我必须称赞一下中国网民的表现,我觉得这件事我们看到跟去年,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去年或者前年的话,我想情况跟今年会完全不一样。今年我们发现在中国大部分我们所见到的网民,他们的态度都是抱着一种有点像看开玩笑的一个态度,就有点像看闹剧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而且很多网民的说法,我觉得相当正确,我随便举个例子,有些网民他们就说这也不算完全是坏事,因为证明我们总算是个大国了。因为这句话暗指的就是我们知道去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伊拉克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被一个伊拉克记者扔了两双鞋,朝他扔过去,那么也就是说中国,我们总算也成为跟美国一样的这样一个超级强国,因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外面也遇到别人抛鞋来抗议。
那么这句话当然是个玩笑,但是我觉得事实上也点出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就是在这个世界上面,任何一个有点影响力,在国际上有点分量的国家的领导人出外访问,都难免会遭遇到一些骚扰,或者是抗议示威,这是非常非常常见的情况,过去一直以来就有。我们中国在过去没有像今天大家那么瞩目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政要,领导人出访,也受过骚扰跟示威。只不过过去我们通常会对外界形容那些人在场外喊叫做一种噪音。
那么这回就不能说是噪音,因为他鞋子直直冲着你丢过来了。所以我们应该用个很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种事情,这是一个,我甚至觉得我们应该预期每一次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应该都会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示威或者抗议,或者这种类型的骚扰。好了,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看一看,我们因为也有一些媒体大家在比较,就是布什跟温家宝的反应有什么差别?那么布什的反应是这样子的,大家说他身手很好,因为他躲的很快,那个鞋子真的是会丢到他的,他躲开了,躲开了之后他就开玩笑,他就说这双鞋子看来是10号码,这个尺数是10号的。
那么这回温家宝就用一个比较严正的态度,就是说这是一个可鄙的行为。那么这两点,我觉得分别看出这两个国家是不同的政治文化,因为在美国,他们是很标榜幽默感的,一个政治人物有幽默感是非常重要,哪怕遇到这种场合,他仍然希望尽量用一个幽默态度去化解。那么我们中国可能相对之下是比较严肃的态度来处理这样问题,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当场我们看到,当时剑桥大学的师生,现场的观众在听完温家宝的这句回应之后,也是立刻鼓掌。
反而问题在哪儿?我觉得在两点,第一就是这种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事后该怎么做?那么事后我们注意到,就是我们政府外交部的第一个反应是非常严厉的去谴责,那么这等于是有点把它上升到了像外交的一个层次来看待它。那么这么做,表面上不一定是好的一个做法,因为这会等于放大了那只鞋子的效应,就是说那个鞋子,我们就把它当成噪音,不用管它,事情过了就过了,不需要再从头赋予它一个好像特别重要的一个价值。
可是实质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猜测为是不是透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上、象征上我需要声讨这件事情,来取得比如说像布朗的一个亲笔信函,这样外交上的一个象征层面上的,体面层面上的一个更好的一个对待,这也有可能。那么最成争议的是什么?就是这件事发生的那一刻,我们的媒体应该怎么处理跟报导。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回,温总理在剑桥的现场演讲是有中央电视台的现场实况转播。但是在扔鞋这一刹那,这个画面就切断了,就直接回到转播室里面。
那么我不妨大胆的这么讲,就是跟我们的网民比较出来,似乎双方就有一个距离了。我们大部分中国网民在这件事上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很开放,很开明,很平常,甚至是有幽默感的。可是中央电视台在处理这件事上面,就抱着一个很诚惶诚恐的,深怕它会变成一个负面报导的事件。
那么其实当然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对于负面报道这四个字眼都特别敏感。但是有时候,有什么叫做负面报道呢?什么东西是负面的呢?这个定义却在不断的变化。十年前这种场面,我们可能大部分人觉得它是负面的,到了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在这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新闻媒体,机构同仁,大家也需要用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更重要就是时刻紧记,我们的责任是客观的反映真实。那么随后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什么样的一个意见,那是他们自己作为成熟而理性的一个国民的自己一个责任跟决定。
任韧:对,不管怎么说,温家宝总理的反应其实体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包括中国民众大多数的反应,其实也反应出了一个成长中的一个大国国民的自信心态。
梁文道: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