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经筒 风马旗 白塔暗含汉藏交往的历史
2008年07月23日 11:0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王鲁湘: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体内,藏传佛教和汉地文化是两朵娇艳的奇葩,事实上这两朵奇葩之间,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交流和融合。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交融的成果又如何影响到了今天。有一位学者,将会带领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段神奇的历史。我们有请首都师大教授谢继胜先生。

王鲁湘:据我了解,谢先生本人就是兼容并包的文化的产物。

谢:没错,人家说我像罗汉。

王鲁湘:你的籍贯是宁夏。

谢:对,宁夏。

王鲁湘:不是回族吧?

谢:不是。汉人。

王鲁湘:汉人。在宁夏回族人的包围之中成长的一个汉人,但是好像出生,受教育,又是在甘肃。

谢:也在宁夏。出生在兰州。

王鲁湘:后来到了西藏去工作。

谢:对,到西藏工作。

王鲁湘:我们《世纪大讲堂》到今年已经是8年了,第一次有嘉宾在我们的留言本上,用藏文写了一个对我们栏目的祝福语。您当时写的是什么字,我没认出来?

谢:扎西得勒,就是吉祥如意。

藏传佛教对西藏人的生存究竟有什么意义?

王鲁湘:我们现在有很多汉族的人,会去西藏旅游,甚至可能到那边去支持西藏的工作,在那个地方进行干部的交换甚至教师的交换。那么很多去西藏的人,对西藏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地方的天特别地蓝,那个地方的空气的透明度特别高,然后就非常地兴奋,哇哇说话,结果不到两个小时就开始晕倒。当然他们从西藏回来以后,谈的最多的还是西藏的宗教。

他们可能会经常说我们在西藏,在拉萨,甚至在去西藏其他地方的路上,会看到一家一家的,甚至是成群结队从很远的地方,然后五体投地,拜到拉萨,拜到大昭寺来的这样的人,他们会很感动,但是往往要他说一说对这种宗教的印象的时候,他们又会说这个很愚昧,所以我觉得这个中间可能就有对西藏这种信仰的理解问题。那么您怎么理解藏传佛教对西藏人的生存的意义?

谢:我觉得藏传佛教,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说西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实际上也不是,应该就是说普通人,藏族普通人信仰的藏传佛教,跟我们理解的藏传佛教有所不同,就说普通的百姓信仰的藏传佛教里边,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包含西藏的民间的宗教,民间的信仰在里面,他们把这个民间的宗教和民间的信仰跟佛教的信仰连在一起,所以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藏族同胞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其实其间也包含了对地方神,对山神,还有对其他的各个地方的地方保护神的信仰。

王鲁湘:那么在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比较中间,最奇怪的就是在藏传佛教中间,对上师有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菩萨、对佛?那么所谓的上师,喇嘛的意思就是上师。上师其实就按我们的话,就是师傅,就孙悟空叫唐僧师傅。对师傅的崇拜,就非常非常地高。那么这种崇拜的逻辑推演的结果,就出现了活佛灵童转世制度。一个活着的上师,他会成为一个活着的佛,而且他还能够转世。

谢:这也是作为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活佛转世,实际上藏传佛教这个活佛转世制度,它出现得还不是很早,大约在13世纪前后吧,是由藏传佛教的一个支派,就是噶玛噶举派。噶玛噶举那个时候开始转世理论的基础,就是为什么藏传佛教选择了活佛转世的这个制度,这个可能跟佛教的轮回转世,轮回的观念有关,再一个跟佛的“三身”的观念有关,因为藏传佛教活佛这个词,藏语叫“朱古”,“朱古”的意思,就是“朱”是变化的,变幻的,那个“古”就是身体,所以说“朱古”是他变化的一个身体,这可能跟藏传佛教本身,根据佛教的三身理论演变而来的,大约在13世纪以后。最后是格鲁派,整个接受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

王鲁湘: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很多东西,我觉得藏传佛教中间,让别人很难进入的理解它的一个外壳,其实就是诸多的象征符号。那么我们欢迎谢教授给我们进行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汉藏文化交流新证。

谢: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到凤凰大讲堂,给大家就我这几年研究的心得,结合我们大家从西藏看到的一些文化现象,作为个案,进行一个讲座。我讲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现在,广大的汉地群众,对汉藏之间交流的,就我们一般的认识,就跟一般现在介绍的,可能还不是那么特别地充分,实际上汉藏之间文化上的交往和交流,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刻得多。这个讲座我是用三个具体的事例,来分析汉藏之间文化的交往。

白色的喇嘛塔曾是北京城市的标志

第一个就是,我想谈一下就是有关中国内地城市喇嘛塔的问题,再一个还有大昭寺,就是说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之间,我把它做一个对比,我们来分析。先来看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释迦像。因为谈到释迦像,我们就会谈到文成公主,这件释迦牟尼像,就是说12岁的释迦等身像,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就带到拉萨的,这尊佛像也是西藏最为灵验的一个佛像,有关这个佛像,有专门的祭祀、祈祷文,还有专门的祈祷的一些方法,我们看到,就是说从藏区的各地,比方说从康区,从安多,从其他有藏传佛教传播的地方,大家都磕着长头去拉萨,就是要去朝拜这个释迦像。所以大昭寺,我们现在就说,现在汉语把它翻成“昭”,这个昭正好就是指释迦像,就说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文成公主带进去的释迦像,怎么就变成了西藏最灵验的一个佛像。因为大家都时间长了以后,可能不敏感,但是我们在做汉藏文化交流的时候,我就会关注这个问题。

最早以前,大昭寺供奉的这个像,实际上不是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这件,是另外一件。佛像之间的一个转换,实际上反映了汉藏之间,就说汉藏交流的逐渐的深入。

因为到元代以后,当时蒙古的阔端,跟当时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在武威,在凉州进行了会面。通过这次会面,双方签订了一个协议,就是说从元代开始,西藏正式归入了祖国的版图,有关这段历史的这个事件和这些相关的文献,有很多的记载,我们先放着不说。就说自从这以后,我们发现,就是在北京,就现在我们北京阜成门这一带的白塔寺,建了一个,就说在这个位置,建了一座很大的喇嘛塔。北京建了这个喇嘛塔以后,在全国很多的其他地方,都建了相应的喇嘛塔,比方说在杭州。以后元明清各代,就说全国城市的喇嘛塔非常地多。

所以我想起一件事就是,我插队的时候,我在学习绘画跟着一个师傅,当时我们就在那个玻璃上画一幅画,画什么,就是画那个玉带桥,然后在那个桥上画一个白塔,旁边写几个字,北京风光,送到各处。说人们那时候就把这个白塔作为北京城市的标志。自从这以后,不光是北京,全国各个地方都有这个白塔,山西五台山,兰州的白塔山,我那天查了一下,可能全国都有,下上百处,所以就说这个现象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沿着北京西山有很多的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建一些喇嘛塔,像现在北海的永安寺,也建有一座很大的喇嘛塔,而且这个喇嘛塔的下面还建了一个小的佛龛,一个佛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大威德金刚。北京民间的传说,大为德金刚是北京的保护神。

所以我们看,就是以北京为例,从元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北京,就说这个白塔,一直是北京城市的一个象征。我们想到就是说大威德金刚,也是格鲁派的护法神,也是整个达赖喇嘛的护法神,但也同时是北京的保护神,我当时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撼。就比方说我们在听到相声的时候,就是北京的那个相声,就说,“打南边来个喇嘛,手里提了五斤塔蟆”,所以你就看当时在北京居住的藏人是很多的。我觉得这是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大事,就是说这个喇嘛塔,这个白色的喇嘛塔,矗立在中国各地,就是说这个白色的塔,象征着这个王朝对西藏的一个主权,也同时让中国各地的人看到,我们是跟西藏时时刻刻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这个喇嘛塔,就说我们国家,首都的这个标志,是一个白色的喇嘛塔;西藏,就是说整个西藏拉萨大昭寺的这个释迦像,同时也是西藏最为灵验的一个佛像,所以我经常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

下一页:转经筒反映了汉藏之间交往的事实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