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2007年08月10日 13:34  【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在上一个月反复说明了一个道理,乱世对于社会政治而言是让人不安的,但对文化而言并不是这样。魏晋南北朝给我提供的文化记忆,除了曹操、诸葛亮、魏晋名士和陶渊明的诗文外,还有大量超越文学的各种文化现象。今天要谈的王羲之就牵涉到一种不可失落的文化记忆。

余秋雨: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时间了。我们长久地把我们的学问和把我们的文化全部寄托在文本上,这个文本不是直接的一个审美对象,它是一个转换性的文字,多少年来,在黄卷青灯下练就的眼神对于美的信号缺乏敏感、缺乏判断能力。文本很重要,我们前面也讲了很多文本,但是我们多么真心地希望一旦有形象出来,我们能捕捉它。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很难捕捉到非常重要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记忆的形象,不管是诸子百家,还是屈原、司马迁,形象感都是不强的,他们没有留下更可靠的形象。但是就在魏晋南北朝,有形象可以供我们谈论、供我们记忆了。我们先从王羲之开始,激活我们关于形象的记忆,激活人们对于线条的一种敏感。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曾经享受过这种非常抽象的线条美,一直像经纬一样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始终,我很想让大家谈谈一个问题,就是书法到底重要吗?重要到什么程度?哪一位先讲?

我觉得书法在历史上很重要,它用一种单纯的、也是高贵的颜色传承着文化。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推广以来,我觉得书法重要性丧失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书法更多的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把写书法当做一件附庸风雅的事情,导致了书法艺术很小众,而且也很自恋,所以我觉得它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我认识一个同学,她写字非常漂亮,人也心平气和的,她跟我说她小时候脾气很不好,然后父母就送她去练书法,书法让她变成现在的样子,非常的平静,不张扬。

我来概括一下吧,书法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就是那种线条了,它的内容倒反而已经不重要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类似的艺术,其他民族也有文字,但是从来没有把文字当做一种最高的艺术,极抽象的,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一种民族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典雅的、曲折的、游动的、收敛的,但是又可能是狂放的,它全部体现在这个上面了,和里面的内容其实不是很有关系。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至高无上的一个人物,他开创了一代典范,《兰亭序》的认知度是非常高的,哪怕绝大多数认知它的人读不下来那个文句,但看到那两个字就知道这是中国,象一个民族的记号,不必要很宏大。《晋书》的《王羲之传》里提到王家是当时的名门,文化程度高,也有一定的官职,而且孩子一个个都是出落得比较的潇洒漂亮,所以有一个叫郗鉴的太尉来到王家招女婿,男孩子们觉得是这么一个高官来找女婿,每个人都有点装模作样,唯独在东边的床上有一个人,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潇洒到了极点了,这就是王羲之。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之所以把女婿叫做东床,就是由这个典故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爱的魏晋南北朝,郗鉴看中了这么一个怪人,选对了一个王羲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那个时候他字就写得非常好,名气越来越大。最有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有个老太太卖扇子卖不掉,王羲之看着可怜,魏晋名士总想表现一下,他就在上面写几个字,老太太就哭了,觉得干干净净的扇子都卖不掉,你给我涂得乱七八糟怎么卖得掉,王羲之说你可以增加十倍的钱去卖,这是王右军的字,结果大家来抢购,第二天老太太又来找王羲之写字,王羲之觉得挺麻烦了,就拒绝了。这种事情在当时晋代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羲之写字寻找一个审美对象,他所寻找到的最美的审美对象是鹅,鹅的潇洒、鹅的洁白、鹅的这种动作太像书法了。王羲之知道有一个老太太养鹅养得特别好,就到她家里去看,那个老太太就把鹅先蒸熟了给王羲之吃,因为贵客来临,所以就变成了个悲喜剧。后来他只要见到鹅就不肯走,而且问人家要,后来有个道士就说其实你用不着给我钱,也用不着这么求情,你写一点东西来换就可以了,这个道士真是聪明,换到了稀世珍宝,王羲之也获得了自己所喜爱的鹅。所以山阴道上的道士用鹅来换取王羲之的《黄庭经》这样的故事,就成为一个非常美的文化传说。

我们必须记住王羲之,因为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他之前也出过不少杰出的书法家,却都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他之后优秀书法家更是代不乏人,但都把他看作是永恒的导师。

有各种好的书法,但是王羲之奇迹般地成了最高峰,而且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了最高峰,所以我们要直接面对一下《兰亭序》。很多中国古代文人无数次地把它临摹,所以这324个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连王羲之写错的地方你也得写错。有趣的是王羲之本人也觉得这一幅写得好,他后来也无数次地重新写过,但都没有这幅好,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这幅书法前面是写时间、地点、风景,实在是很通俗,像"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已经成为了成语,但到了后面就慢慢地变艰深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这篇散文的结构基本上受到了魏晋名士清谈之风的影响,但是对魏晋名士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认为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会不断地产生,但是实际上呢我们要选择,古代和今天、未来是一件事,这是王羲之在《兰亭序》里非常精采的表达。魏晋名士讨论到最后,就认为生死是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一件事,但是王羲之说不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他觉得最好玩的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古人、今天和后人连在一起,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今天的聚会就很有意思了,把每人写的诗结合在一起写给《兰亭序》,多少年以后看到以后就会想起我们的聚会,历史就像流水一样贯穿起来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罗昀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