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 讲述“审计风暴”
2008年12月10日 17:2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1998年审计“大行动”

1998年李金华升任审计长,国家审计署便联合财政部等8个部门对全国粮食系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项审计行动,目标直指“骗取国家补贴、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审计机关有5万多人参与,成为审计署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审计行动。而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

李金华:那么我们审计过程当中还有好多弄虚作假的。我举个最简单例子,他们去检查一个粮库,检查一个粮库呢,你不能用秤来称啊,只能量它的这个体积有多大。

许戈辉:然后去计算。

李金华:他们看了以后,这个粮屯没有这么大,但是量下来体积很大,他就觉得很奇怪,就是凭经验估不应该是这么大的,有这么多的粮食、这么大的体积,但是量下来确实还是。那么后来呢,突然发现那个尺子是对方提供的,尺子是假的,它这个卷尺,就是那个皮尺、很长的皮尺,他把中间剪掉一段。

许戈辉:做了手脚以后。

李金华:然后把它拼起来。

许戈辉:对,一米可能就量成一米二了。

李金华:他就说,你比方1米、2米,就到了4米了,中间3米就没了;4米到5米之间再剪掉一段,那你量下来是八米,实际上只有六米,你想如果这个长、宽、高都差两米的话,那是个什么概念,对吧,那就是八立方米,八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所以这个弄虚作假什么样的名堂都会有。

在这次审计中,一共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一年后,李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审计署通过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发现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平均每个部门7200多万元。做完报告后,掌声四起。全国人大新闻局的一位同志回忆说,“常委会上的报告引起这么大反响是极其罕见的”。

许戈辉:您很强硬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李金华:很强硬的时候,你越是有人求情,我越是态度越坚决,或者你越是有人威胁,我态度越坚决。

许戈辉:您遭到过威胁吗?

李金华:直接威胁我的倒没有,但是确实我们审计人员遭到威胁的是不少的,但是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我是坚决支持的,全力支持,坚决不退让,坚决不退让。我们就曾经遇到一个事情,就是这样的,就是说一个部门的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挪用资金,挪用资金数额很大,1个来亿,你挪用资金干什么?炒股票。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部门领导找了有关领导,就通过渠道给我打招呼,说这个事情是不是考虑到影响问题,不要给国务院报了。

后来我当时就很坚决,我说我非报不可,这是我的责任。至于说报给总理,总理怎么处理,那是总理的权力。我立即批了,赶快报。报了以后,总理批了很快立案,结果查了,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案子。所以像这些事情,我绝对不迁就,你越说,我越坚定我的信心。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这一年的6月25日,李金华代表审计署,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文公布了牵涉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被点名批评的有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其中,财政部被点名达9次之多,报告在用词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的字眼。“审计风暴”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许戈辉:这种公开透明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比如说有一些部门,它可能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但是从上面说:这些就不要公开了。我们能做到全公开吗?

李金华:你说的这个情况,我坦然跟你讲,不是没有的,不是没有的。当然,也不能说这个完全不对,他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吧,国际国内影响,可能这个也是,他有的也是从更高层次考虑,也有一定道理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一般来说,我的原则就是这样,就是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的,就是说这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特例。为什么我要公开?你刚才讲的这个很关键,就是我给人大报告的时候,我不能把今年我审计的东西都给人大去讲,是不是,我往往讲今年审了什么事,违纪资金是多少,然后就举例,例如什么样什么样,例如这只是二十个、三十个当中选一个对不对,也许全国很多,我选几个我们认为是最严重的。那人家就问,你为什么例如我,不例如他呀,是不是,他就有这个问题呀。它就有随意性,就有可选择性啊,对吧。

那么也许我开始例如了六个,最后有人找了之后,那算了,这个不算,就变成五个了,五个再又找找找,有可能就变成四个了,这个东西,你多两个少两个,这就很难,没有法律规定你必须是几个,是不是。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不落,全部公开。这不就很公开透明,也公平了嘛。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