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鲁豫有约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陈鲁豫] [鲁豫有约] [北漂] [电影学院] [艺术考生] |
|
郭晓冬:1992年夏令营的时候,我有一个所谓的朋友。是离我们家很近的一个朋友,我们俩一起是来到北京,他有一个同学在北京当兵,转业以后到在北京是某一个建筑工地做建筑工人,我们当时刚来的时候,就在他的那个地方去,住到那边去。然后就是搭的工棚,很简易的。
陈鲁豫:多长时间?
郭晓冬:当时确实是考了时间有一些长吧,但是还好,因为我比较幸运,初试就下来了。我就没有必要再花复试的钱
陈鲁豫:初试你考的是什么?
郭晓冬:时间很长了,但是印象还是很深的,当时我朗诵的一篇文章在座的好多高中生应该都知道,《高尔基的母亲》。朗诵完了以后就大脑一片空白,可能是太紧张了,然后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心态的问题。就你从那个小地方,突然来到这个大城市里来,自己还没适应,跑到那么一个大的舞台展现你自己,真的是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状态。
陈鲁豫:可是那个舞台都是像你一样的新人呐。
郭晓冬:对啊,但是就是我觉得可能首先我的心理,是把我自己给打垮了嘛。我就是会觉得自己是农村的,从小地方来的。我直观感觉在我周围所坐的一些都是一些俊男靓女,我就会觉得哎呀我可能已经不行了。但是我还是坚持上去了,上去了朗诵了两句以后,彻底就忘了嘛一片空白,后来我说老师对不起我好像背不下来了。他说没事那你先下去吧,你准备准备待会儿再上来,等大家都完了以后你再来一圈。大家都完了以后我再上去。但是我又朗诵两句又背不下来了,我特别紧张,我说老师我能照着读吗。他说那你读吧。我就照着读了,读完以后我自己感觉挺好的。挺有激情的。
陈鲁豫:考完以后不都放榜吗?你觉得自己那个号有希望在上边吗?
郭晓冬:我当时特别坚定的就觉得我不可能进去,但是这种侥幸心理还是存在的,然后一去看,找一圈第二圈没有第三圈没有走了,内心特别惆怅特失落。
陈鲁豫:你当时想退路是什么?
郭晓冬:坚持啊。在北京坚持下来以后还做这个,还是坚持下来以后做别的事情。我当时只是觉得我必须先生存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我先找一个住的地方,找一个固定的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以后我可能会去做一些专业上的一些学习。
陈鲁豫:晓冬第一次考试在1993年,也考过中戏吧。
郭晓冬:对我考中戏,中戏北京电影学院都考过,都没考上。
陈鲁豫:但他也决定老家不回了,要在北京待着,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北漂。
从1993年到第二次再考试1996年,中间坚持了三年的时间,那段时间过得相当的艰苦。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梦想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更为了解决尴尬的生计问题。郭晓冬成为蹲守在北京各大电影制片厂门口,寻找群众演员机会的北漂中的一员,然而事实不但没有像郭晓冬想像的一样。反而离自己的预期似乎越来越远。
郭晓冬:我们跑一天的龙套,会给我十块钱还管一顿饭吃。这很大的收入。我觉得又能有经济的回馈,然后同时温饱问题又能解决。但是很难的也是会有一顿没一顿的,有一天没一天的都这样。
北漂在北京的三年里,郭晓冬做过无数职业。从服务员到售货员,再到跟表演沾边的酒店里的歌手和主持人。郭晓冬曾经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打磨得越来越不再清晰。1995年郭晓冬遭遇了人生的最低谷,数年的漂泊让他失去斗志。而经济上的落魄使他想到了回老家。
"再也不能这样活"
就在郭晓冬打定主意准备回家的时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一个老乡准备报考1997年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为了找一个伴,他劝说郭晓冬和自己一起考试。起初郭晓冬根本没有信心重新来过,失败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但是最后还是经不住反复劝说,郭晓冬终于动了心。
陈鲁豫:从1993年到1996年,刚刚说你干过很多很多职业,也去当过群众演员。为什么在这些年里面,你没有试着我再去考电影学院试试?
郭晓冬:我觉得是心理在作怪,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可能跟他们比起来,就差距太远了,他们都是一些在温室里长大的那些孩子,因为我觉得,我一直认为就这所有的好事跟我无缘的,是发生不到我身上的,所以我永远是属于那种哎呀退吧退吧退吧,对不起我退吧,就是这样回避。
陈鲁豫:那到1996年怎么又往前走了一步呢?
相关阅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