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鲁豫有约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陈鲁豫] [鲁豫有约] [北漂] [电影学院] [艺术考生] |
|
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鲁豫有约》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六) 10:10-11:00
重播:(周二至周六)01:20-02:10 (周日)21:40-22:30
陈鲁豫:今年全国艺术类考生一共有16万人,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下面这位嘉宾,如果听他的故事,可能很多正在经受考艺术院校磨难的学生们会更有信心想:我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后年再考。因为你看看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现在是一个挺好的演员。他是电影学院表演系97级的学生,那个班出了很多非常出色的明星,但他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经历非常的坎坷,虽然只考过两次,但是是横跨了很多年,横跨了从1993年到1997年,非常坎坷的经历。
农村娃知道了电影学院
郭晓冬出生在山东临沂的农村,虽然父母都是以务农为生计的纯朴农民。但全家人对文艺的爱好,对郭晓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晓冬十多岁的时候。尽管村子里文化生活贫乏,尽管没有合适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但种种因素都没有阻挡郭晓冬身上,继续疯长的艺术细胞,反而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自娱自乐的方式。每到农闲的时候,郭晓冬家里肯定成为村里的表演基地,青年人聚在一起,自编自演、唱歌跳舞,共度了无数快乐时光
虽然村民们对于年轻人的文艺热情,给予了不务正业的评价,但晓冬仍然乐此不疲,而没想到就是这些文艺特长,让郭晓冬这个农村娃走出了小村子,甚至成为县城里的一大名人。
郭晓冬: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有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每个乡从县里到乡里到村子里,都要成立这种宣传队,后来我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村子的文艺骨干了。到小品会演的时候,乡里从事文化管理人的几个工作人员就说:这孩子不错吧,这个要了。然后我就一下子从村子里到乡里了。
除了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郭晓冬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看文艺方面的书籍,从村里的小书店到单位的图书室,特别是大众电影是郭晓冬的最爱,每出必买,就在1992年5月,大众电影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豆腐块,改变了郭晓冬的命运。
郭晓东:有一次突然看到一篇那个启示,特别小的一个小板块里面。我记得特清楚好像是在这一面上,然后我看上面写着。电影学院那个夏令营,然后交五百块钱你就可以来参加。
北京仅仅半个月的夏令营时光,仿佛为郭晓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他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见到了热火朝天的排练厅,见到了以前所有只会出现在想像中的场景,以前遥不可及的理想,已经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那就是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郭晓冬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真正驱使着他回到家之后,他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辞去印刷厂的一份旱涝保收的优越工作,带着东拼西凑的120块钱。郭晓冬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郭晓冬甚至觉得当年的自己有一种悲壮的义无反顾。
被"拒之门外"后的三年北漂
陈鲁豫:第一次来考,当时1993年,那时候多大?1993年还小吧。我算算1993年可能20岁左右吧。
郭晓冬:20岁左右,一到了以后就直奔电影学院去报名。
陈鲁豫:你住哪儿?
相关阅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