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 走近背水“童子军”的真实生活
2010年04月07日 16:2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干旱]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西南大旱,一千九百万人饮水告急,这是一个干渴的村庄,这是一群逐水而生的人,冷暖人生走进贵州毕节中寨村。

2010年4月13日《冷暖人生》节目:

解说:西南大旱,一千九百万人饮水告急,这是一个干渴的村庄,这是一群逐水而生的人,冷暖人生走进贵州毕节中寨村。

晓楠:刚刚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这群孩子来自贵州省毕节市中寨村的村办小学,每天放学之后,他们都会像这样背着箩筐,拿着或大或小的水瓶,水壶,来到这条小河沟取水,每天浩浩荡荡在大山之间往返穿梭,从去年入秋以来,一场持续至今的大干旱已经深刻影响了我国西南的诸省市,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以贵州为例,据3月23号国家的防总统计数字显示,目前贵州因为干旱受灾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664万人,饮水困难人口485万人,农作物受灾的面积是70.1万公顷,而随着旱情加剧,发生饮水困难的人数和农作物受灾的面积可能正呈数倍增加的态势,形势相当的严峻。2010年3月末,就是跟着这样一群背水的孩子我们走进了贵州,纪录下了大旱之下,一个小村庄的真实生活。

解说:2010年3月25日,我们驱车前往贵州省毕节市中寨村,沿途天气干燥,灰尘极大,已进入春耕时节,田地上却鲜有人迹,车临近村时,我们碰巧遇到了一位村民,他刚刚用自家的农用车从十里外的山下拉回了一车清水。

据村中多位老人介绍,这样一场干旱,六七十年来他们从未遇到,中寨村地处乌蒙山区,海拔较高,每到旱季村中用水都较为紧张,一直以来村民用水主要依靠十二年前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一条从山下到山上的输水管道,今年的干旱,这条被村民视为“生命线”的输水管也没水了。

正常年份,村民们自修的水窖、水柜等储水设施在降雨时还能储水备用,但今年的大干旱,却让这些简单的设施完全失去了功效,如今人畜饮水都很困难,虽然已进四月,但地中作物却因缺水仍无法下种。

由于干旱成灾,依靠土地已无法生存,村中大多数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不到半年,全村先后有近百人远走他乡。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后,村中留守儿童的人数目前已经七十多人,每天放学后,他们都会结伴而行,背水上山。

这位老人名叫陶发清,今年74岁,家中四个孙子,稍长的两个也是村中背水“童子军”的成员,两个儿子年初都去了浙江打工,如今他和老伴带着四个孙子一起生活。

陶发清:七十多岁了还没见过这么旱,五个月才降雨,刚把这个地浇透,庄稼人勉强地把这个庄稼勉强地艰苦下耕,还是欠收的,在这个农业上无法了,伏旱又大,经济又不富裕,这个生活都有点成问题了,大家都要出去搞点,你没有啥出路。

解说:陶发清告诉我们,儿子出去后,每个月都能寄回两到三百元的生活费,虽然日子艰难,但为了儿子在外面能够安心工作,他和老伴一直都还在努力支撑。

陶发清:你说是生活方面吃好吃歹,你不能让他饿着,我们主要依靠着苞谷嘛,你蒸一些嘛,他肚子饿,你就可以热一点给他吃,艰苦朴素地搞下去,你说你不帮他看着,带下去又无法工作,目前就是这水困难,的确是困难,如果天老爷来的早了嘛,就能减轻点负担了。

解说:虽然已年近八旬,但陶发清每隔一天还都会下山背水,每次背水二三十斤,在这个家庭,每一滴水都循环利用,甚为仔细。

陶发清:这个洗脸水都留着来洗脚,就拿个桶把它装着,留着又拿来喂猪,就一口都不能倒出来扔了嘛,用水都一直节约。

相关阅读:

旱区民众用水洗脸洗脚喂猪 从来舍不得倒

窦文涛:环保主义者寻找西南大旱蛛丝马迹

贵州持续干旱致黄果树瀑布“瘦身”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