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09年6月2日节目:《流浪者 姜林》
冬天到了,他们有的还光着身子,他们冷吗?
他们是祖国的花朵,赤裸裸地穿梭在大街小巷!
他们生存在各个角落,是谁在忽略这些孩子?
在重庆市最繁华的解放碑临江门,每天都会有五六名志愿者义卖报纸,其所得都会用来救助“森森孤学院”里的流浪儿童。在这所“非法”的孤学院内,6名孩子结束了流浪生涯,每天在代课老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
“老师,买份报纸吧,献出你的一份爱心。”在解放碑临江门,身着统一白色衣服的姜林和其他志愿者,在向市民卖报。
对于“森森孤学院”创办人姜林来说,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两年多,“报纸比较好卖,我们每天可以卖掉五六百份,周末可以超过上千份。”姜林说,近一周来,他们都在这里义卖报纸,募捐来的收入全部用在了“森森孤学院”。
心酸的人生经历
1982年,姜林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市。1993年,小学还没毕业的他,因为和父母不和,开始了流浪生涯。当时,只有11岁的姜林跟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了一起,开始小偷小摸。1997年,15岁的他因为盗窃,在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被管教一年。16岁,姜林因涉嫌抢劫罪被捕,并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服刑期间,姜林想过一死了之。就在他人生最绝望、最彷徨的时候,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20岁生日那天,一直帮助他的管教干部送给了他一本名叫《唐吉·诃德》的书。
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姜林,被书中的一句话震撼:“懒汉不去争求就得不到任何光荣和胜利,如果随波逐流只谋安逸享乐中沉迷和在悲伤痛苦中沉沦,不向命运反抗,幸福快乐不会从天而降。”正是这句话,让他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从此,姜林开始了对文学的热爱,在狱中,他开始了自学写作。慢慢地,他的作品越来越多,文笔越来越娴熟。2005年,就在他快要服刑期满的时候,他的一篇名为《感伤向往》的随笔,在《青年文摘》上发表。
三千多封热心读者的来信,如雪片般的从全国各地飞来,这让姜林受宠若惊。“从这三千多名读者的来信当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人间永远都有真爱。”直到现在,姜林还把这些信像宝贝一样的放在办公室里。正是这些信让他下定了决心,出狱后回报社会,帮助流浪儿童避免他们失足。
永远不放弃的信念
2005年末,姜林出狱。从清洁工到广告业务员,姜林努力工作攒钱。2006年5月,姜林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附近看到一名10多岁的男孩在贴小广告,一问才知这孩子是父母离婚后从老家奉节跑来的流浪儿童,他便把孩子带回了家。
“就是因为流浪儿童缺少关爱,他们才走上犯罪道路的。”姜林说,救助机构最终是把孩子送回家,但对于很多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我想到创办一所‘孤学院’,让流浪儿能真正安稳生活。”之后,姜林在江北区观音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孤学院,先后收留了10个孩子,但终因资金困难、无合法手续等,在开办一个多月后无奈关闭。
截至目前,姜林三次创办孤学院,现在的孤学院取名“森森孤学院”,先后收留了20多个流浪儿童,但有部分孩子却在事后选择了逃离。现在,姜林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月光村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收养了6个流浪儿童,除了请保姆照顾几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外,还专门请了两个老师来上课,加上房租和各种费用的支出,每个月花费近6000元。
姜林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各区流浪者聚集的地方寻找未成年流浪儿。“如果他们想回家,我们就送他回家;想离开流浪的生活,我们就带他们回学校。”
流浪儿恶习多,要完全改正过来并非易事。“才进来的孩子,前三个月我们不准他私自外出。因为稍不注意,他们经受不了外面的诱惑就想跑。”姜林说,有个孩子跑了8次,“我可以做的,就是永不放弃他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