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至死不渝的领袖情结
2007年11月23日 11:31星辰在线 】 【打印

历史的车轮驶入1958年,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毛泽东关于“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等有关要制造原子弹的指示,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落实,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实验原子弹,必须建立一个发射基地。这是一项非常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毛泽东决定把勘察和建设发射基地的重任交给陈士榘。在一次交代任务的谈话中,毛泽东指着陈士榘说:“你们造窝。”然后指着国防科委的专家说:“你们下蛋。”

陈士榘作为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委,同时还被任命为发射基地勘察委员会主任。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他寄予了何等的厚望!

这年3月11日,陈士榘率领着一支由高级军官和中苏两国专家组成的二十多人的先遣队在北京神秘地登上火车,风驰电掣地向遥远的大西北奔去。

这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跋涉。他们要去的是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的四个荒无人烟的地区。他们要在那片广袤的荒漠中找出一块适合建造发射基地的土地。当时,春寒料峭,北风呼啸,黄沙漫卷,经常连眼睛都睁不开。人们用“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来形容那里的环境,真是恰如其分。

随着选址的基本确定,随后就是几万工程兵大军的到来。这么多人的涌入,吃喝拉撒就成了领导者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也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住的是自带的帐篷,寒风刺骨,却没有取暖的煤火;吃饭拌着风沙,牙齿咯得嘎崩响,战士们说是“吃啥有啥(沙)”;水更是十分珍贵,从士兵到将军都实行定量供应。白天外出勘察,经常遭遇风沙扑面,使腰都无法伸直,只能趴在背风处躲避。风沙过去;人人面目全非,谁也看不出谁是谁,人们的感觉是,手脚已不属于自己。在这种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陈士榘和将军们总是带头在前面开路,总测绘大队的官兵们亦步亦趋紧随其后,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艰难的勘察测绘工作。

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

由于罕见的天灾等多种原因,国家不久便遇到了建国以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特别是粮食、猪肉等主副食品更是非常紧张。基地官兵的粮食定量一下就减少10多斤,每天仅有二钱油,蔬菜成了生活的奢侈品,基地勘测人员普遍营养不良,不少人得了水肿病。陈士榘率领着几万工程兵员,发扬我党延安时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一手狠抓基地建设,一手狠抓生活。很快组建了农、牧、渔专业队,上山开荒、打猎,下河捕鱼捞虾,沙枣叶、甘草叶、骆驼刺等各种可以充饥的野生植物都被采来,掺入玉米面、青稞面中,成了基地官兵的食品。

在极其艰难的时候,上级决定给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每天供应二两黄豆。区区二两黄豆,却成了基地司令员也无权享受的待遇。尽管环境如此艰苦,但是,陈士榘和他率领的将军、科学技术工程人员与广大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勒紧裤带,捆紧肚皮,同艰共苦,和舟共济,无怨无悔地战斗在大西北,不断创造人间奇迹,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交给他们的为原子弹“造窝”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14点40分,随着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令世人震惊的第一颗原子弹,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原子弹一百年也要造出来”的愿望。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