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口述历史 > 消息站 > 正文 |
|
莫斯科远郊的欢笑
1928年春,瞿秋白动身前往莫斯科,筹备中共“六大”。五月下旬,杨之华带着女儿瞿独伊也去了苏联。
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出席了中共“六大”。此后直至1930年7月,他们夫妇共同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他们当时住在共产国际宿舍楼上的一间房子,前半间办公,后半间作为卧室。桌子上有一张之华与独伊的照相,上面题有“慈母爱女”四个字,这是瞿秋白的字。
第二年初春,瞿秋白肺病加重,只好去列宁疗养院休息。在这分离的一个多月里,他与杨之华多次通信,有时一天甚至写两封。这些信中有许多内容是说国内和莫斯科等情况的。
其中就有苏兆征不幸病逝的消息,瞿秋白悲痛地说:“可是他的死状,我丝毫也不知道,之华,你写的信里说得太不明白了。他是如何死的呢?之华,你自己的病究竟怎样?我昨天因为兆征死的消息和念着你的病,一夜没有安眠,乱梦和恶梦颠倒神魂,今天很不好过。”他接着说,“我俩格外的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党的老同志凋谢得如此之早啊。
仿佛觉得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着丝毫呢!!”
瞿独伊是之华与前夫沈剑龙所生,秋白爱若掌上明珠,在信中时常提及:“……之华,独伊如此的和我亲热了,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独伊。”
“六大”之后,女儿被送进了一家儿童院,杨之华回忆说:“秋白知道独伊爱吃牛奶渣,每隔一星期,秋白从共产国际机关下班回来,路过店铺子,总不忘记买一些回来,带到幼儿园去给独伊吃。
“夏天,我们在树林里采蘑菇,秋白画图和折纸给孩子玩;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雪毡,秋白把孩子放在雪车里,他自己拉着雪车跑。
“我见秋白这样爱护独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秋白无论在我和独伊或其他人面前,总不使人感到独伊不是他亲生女儿,独伊从小没有感到秋白不是自己的亲爸爸。当秋白因病住在列宁疗养院时,还经常给独伊写信……”
这一切是杨之华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森林、蘑菇、画图、雪车等等场景相互交叉和重叠,构成了欢快的难忘画面,“笑声震荡在天空中,似乎四周的一切也都为我们的欢乐而喜气洋溢”(杨之华语)。
瞿秋白研究的几个“第一”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牺牲后,杨之华写了一些纪念瞿秋白的文章——这是纪念瞿秋白的最早的文章。
1936年5月10日,为了纪念瞿秋白殉难一周年,杨之华又写下了《纪念我们亲爱的战友——瞿秋白同志》一文,署名“杜宁”,发表在1937年3月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编印的《殉国烈士瞿秋白》一书中。
杨之华在文章里饱含深情地呼唤着瞿秋白的名字,愤怒地谴责反动当局杀害瞿秋白等革命志士的暴行。她说:“秋白同志,你最后的红军歌、国际歌声,使我们全体战士们的热血沸腾。你临死时的安宁,正是你已在中国苏维埃区域内亲眼看见了人民自己的政权……你平日的劳力和临死时的鲜血,都是有保障的革命种子,将来一定会在全中国土地上怒放赤花,插遍红旗,保证中国被压迫人民走上平等、自由、愉快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194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杨之华的文章《秋白与鲁迅》。以后,杨之华又发表了《秋白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谈谈秋白同志的翻译工作》《秋白并没有死》《离别》《好爸爸》《不朽的革命的友谊》《学习秋白同志为工人服务的精神》《新文化的开路人》《秋白同志爱孩子》《忆秋白》等等。
在这些文章里,杨之华提供了大量有关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在瞿秋白研究史上占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归纳整理了瞿秋白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较完整的瞿秋白形象;第一次透露了瞿秋白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方针、道路、策略等等的重要阐述,揭示了他在中国革命史、现代文学史、现代翻译史等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第一次描述了瞿秋白和鲁迅、茅盾的交往,表明了他在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内高层人物对于瞿秋白的评价;第一次揭示了瞿秋白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及党内高层人物的交往和关系,等等。
195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瞿秋白遗骨安葬仪式,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的温济泽也出席了。事后他问杨之华:“《瞿秋白文集》只出版了文学方面的著作,政治理论方面的著作还要出版吗?”杨之华答道:“这是中央的决定,只出版文学方面的文集,政治理论方面的就不出了。”温济泽问:“为什么?”她说:“中央认为那些文章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不够。”温济泽说:“不论怎么说,这些都是党在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啊!”杨之华说她也有这个想法,并且自己已开始收集整理。温济泽表示愿意帮助她。
不久,温济泽特地去杨之华的住处,杨之华把已经收集到和复写好的一百多篇文章郑重地交给他。不到一年整风开始了,很快转为反右派斗争。温济泽感觉到自己将要被隔离审查,就急忙把全部文稿郑重地送还给杨之华,双方都很难过,只好相约过了这阵子再搞。
谁知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温济泽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被平反的“右派”,他又着手完成以前与杨之华相约的重要任务——编辑出版发行全套《瞿秋白文集》,以了却杨之华生前的遗愿。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