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民”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那么年纪并不大,但问题是活力非常强,而且我发现在当代的华文读者里面恐怕没有人比他读小说、读文学,读得更多了。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马来西亚的,所有的这些地方的作品,他全部都看。我几乎没想到他有什么地方的作家他是不看的,真的不知道他哪来这么多时间。那么在这本《后遗民写作》里面,我觉得他提出个很重要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就是,在当代华文那么大的一个世界里面,怎么去定位台湾文学?他抓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后遗民”,这个“后遗民”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要先注意这个“遗民”,不是移民出国的那个“移民”。而是比如像晚明遗民,就比如像以前明朝灭亡了,留下来一些仍然忠诚于明朝,但是苟且活在满清时代的这些文人士大夫,这些叫做遗落下来的民众,对不对?遗落下来的城民,这个叫遗民。
那什么叫“后遗民”呢?王德威先生就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他说,所谓的“后”不仅可以暗示一个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个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遗是遗失,失去或弃绝;遗也是残遗、缺憾和匮乏。且遗同时又是遗传,传衍和留驻。然后,他意思是怎么讲的?就是说以前的遗民是这样的,比如说像黄仲曦明末的遗民,明朝亡了,但是他仍然要效忠明朝,他效忠的那个对象到底是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的。
而现在这批后遗民主要是在台湾,我们看到这些台湾作家,他们呈现出来的后遗民意识是怎么样呢?就是其实他不肯定原来他所效忠的那个对象,到底是否真实存在过。但那不重要,万一他不存在的话,我们可以把他虚构出来、模拟出来、创造出来,他觉得这是可能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本书里面就说,他提到一个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大陆论者喜欢强调台湾文学史,就是一部心向祖国的海外遗民文学史。
虽然祖国的定义模糊不堪,与此相抗,但是有强烈独立意识,也就所谓"台独"意识,那批台湾作家和论者则视彼岸所加诸的遗民传统如寇仇,必欲弃之而后快。好玩儿的地方在于,他认为有这么一些“台独”作家,这些"台独"作家,他们想办法要为自己创立一个建国神话。于是也想在文学史的传统上面找出,哦,原来我们以前就有一批最元老级的"台独"作家,当时大家不觉得他们是"台独",可是问题是你从里面能够读出"台独"的意味。
所以呢,他们就这么虚构出一个自己的“台独”文学史,或者台湾建国史相当的一个文学史,可是问题是你仔细去看,这个动作与其说是确认了前辈们果然有台湾意识,倒不如说是后人往前强加的一种权势。那么更重要就是为什么,你觉得如果你真的要搞“台独”,要建国的话,你为什么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源头呢?这其实岂不就是所有现代民主国家建立过程中出现常见的情况。
就是说你很容易就觉得需要去找一个自己的源头,来说明自己的合法性跟地位。那么不止是一个政治的政权、一个政府、一个国家如此,原来连文学史也是如此。那么最后他在这本书里面提到,就是我这几天将要跟大家重点介绍的作家洛以军。他说,比如说像像洛以军,他的这种后遗民意识就很好玩了,为什么呢?他的这种后遗民,他就讲台湾的这些外省级的作家,他们固然有一种好像被遗落在另一个地方的感觉。但是问题是他们对这个遗落下来的感觉,上升到一个很存在的一个层次来考虑,就不止是那么谈政治、历史,我们这些外省人如何被遗落在台湾。而且是上升到所有的人在地面上面,在地球上面,都是被遗弃的,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是不可割舍的,构成了一个非常原始的伤口,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我们开始跟大家细细的来分析。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02:50—03:00,11:30—11:4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