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瀞漪:欢迎收看《开卷八分钟》,我是曾瀞漪。
读史可以阅世,可以鉴往知来,越是经历沧桑的人越知道读历史的分量,而读历史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传记。传记写人、写事富有现场感,反应事实的面貌充实、饱满,写作者的见识、感情,有意无意之间都散发在字里行间,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对过往的历史细节产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对做人处世的人生经验有所感悟。
11月初,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撰写了一本传记,《包玉刚:我的爸爸》,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有350页,中间还富有很多历史跟家庭照片,是作者花了五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写作而成的,我觉得从四个方面来看这本书,倍感传记的力量。
第一,从家庭看教育。这本传记是女儿写的传记,写出了女儿眼中的父亲,这样的传记真的是比较少见的,在香港的商界领袖当中,我们看到活跃在政经界的巨擘人物,有别人写传记的很多,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写传记的就凤毛麟角了。
邓小平1985年会见包玉刚
根据作者说,写作的缘起之一,就是发现自己对父亲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入,准备向父亲的朋友请教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朋友们也都年岁大了,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就永远没有记录了。在这方面看,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我说这是女儿写的传记,之所以这样讲,是书中特别记录了包玉刚家庭教育的传统,这种家庭教育深深影响了后代。
比如说包陪庆上中学,遇到考试没有考到100分,包玉刚就拿着一根木尺,错几处打几下。有一次女儿很委屈,说我这次在班里考了第二名,为什么还要挨打呢?包玉刚的回答是,记住,不论什么时候,爸爸对你的要求都是争第一,想必这也是包玉刚事业不断进取的一个方面吧。
包玉刚留给后代的座右铭是“持恒健身、勤俭建业”,他本人生活相当简单,除了健身、运动和游泳,就是工作和思考,生活平凡近乎单调。他对后代的要求,对道德、人品要求很多,这是一个家庭良好家风和事业成功的好例子。
第二,从这本书来看中国变迁,包玉刚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第一次回国探亲是1978年,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个月,那次主要是探亲访友,同时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但是从他捐建一个饭店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国改革路程的坎坷。
编辑:
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