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凤:我让你看看我的老伴的根雕,他要当了艺术家也是应该是很棒的。黛玉葬花,林黛玉葬花,像不像?跳芭蕾舞。巴勒斯坦游击队员。这是北京猿人。
记者:您很喜欢他的作品吗?
王金凤:嗯,那当然,所以人家要,我一个都不给,将来就给我的孩子。
解说:风风雨雨的50年金婚不久,赵宝桐去世。50年间,分离与相聚各半。
王金凤:概括起来,我们结婚50年,分居25年。
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你想想十年折腾了,8年折腾了我8年。8年折腾得你已经精疲力尽可以说,真是脱了一层皮了。我们再团聚的时候已经50岁了,你想想看50岁是什么意思?50岁中国人来讲知天命了。
解说:夫妻长年分居曾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模式。有多少人的婚姻有名无实,有多少人把微薄的工资贡献给了探亲往返的铁路。这种情况,金凤在人民日报的同事赵立昆深有感触。
赵立昆:不解决。过去是不解决。人民日报有不少夫妻分居两地,有的近60岁了,老编辑老记者,他的老婆在上海。都快60岁了,这一辈子就算差不多了。
解说: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户口和粮油关系完全卡住了人的流动。若一方是农村户口,更不可能进城。同为吃商品粮的两地分居夫妇,唯一可指望的就是有人和你对调,但难度极大,概率很小。
赵立昆:所以外国代表团听到中国存在夫妻分居两地问题,手这么一摆不可理解,不可理解。他说我们夫妻分居一个星期都受不了。他说中国人不可理解,他们怎么能忍耐啊。就像那个60岁的,他一辈子基本上过单身生活。
赵立昆:他很痛苦,很难受。到难以忍受,有时候哭,有时候流泪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啊。蒙着被子自己想起来好苦,就流泪,伤心流泪。
解说:除了夫妻分居这个老大难问题,在80年代初期,大龄男女的婚姻困境也日渐凸显。1980年年底,人民日报下属的市场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与其它来信不同,这居然是一封征婚信。写信者叫丁乃钧。个人基本条件是,政治面貌:摘帽右派;年龄:40岁;工资:43块5。
记者:这是哪一年的合订本?
赵立昆:1981年的。你看,当时我心有余悸,不敢放到显著地位。就放到左下角位置。放在左下角最低的,偏僻的位置。
赵立昆:人家反对的就是用文化大革命观点来说,你的政治立场站到哪里去了?
记者:那时候还这样说,80年了?
赵立昆:80年政治影响,人民心有余悸,不是说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一刀切,没了,它要陆陆续续延续好多年啊。为了划清界限,儿子检举爸爸,老婆检举丈夫都有啊。四川搞派性斗争的时候分成两派,丈夫和妻子两派,吃饭坐不到一条板凳上。
赵立昆:我七天七夜,在睡觉都考虑这个问题,登还是不登,就是犹豫不决,思想斗争很激烈。
解说:最终,赵立崑把丁乃钧的长信缩成小豆腐块儿,刊登在市场报上。没想到应征信从四面八方飞来。面对270位应征者,丁乃钧喜出望外地娶到了漂亮妻子。赵立崑也成为60年来中国大陆刊发征婚启事的第一位报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