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晚清官场的洋人
2010年03月09日 09:5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全国舆论大哗,在北京,有官员上折,要求朝廷处罚李鸿章。上海的外国领事馆,代表列强及外国侨民,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彻底地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政府打仗的洋兵洋将。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量借此从中方手中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

李鸿章为挽回舆论,先重赏“常胜军”白银七万两,还有一万两奖给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不久,朝廷对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做出了肯定,认为他们“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张鸣:杀降和不杀降,其实上都有中国背景的道义这个支持,就是说,你比如说我不杀降,不杀降因为我,就是我守信,如果我杀降,你背叛了你原组织,你本来就是不忠不孝,怎么都可以,就是中国的这个道义上讲都可以说通的。

解说:在朝廷的赏赐中,英国人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样式,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但戈登说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为了缓和与戈登的矛盾,李鸿章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杀降事件”与戈登无关,并厚葬了被杀的太平军将领。1864年3月,戈登终于原谅了李鸿章,两人见面商议战事,但避而不谈“杀降事件”。

在英国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虽然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但拒绝了李鸿章一万两白银的赏金。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戈登随即也准备返回英国。

翁飞:戈登这个人也是一个比较有点血气方刚的,就是这个英国就指责他,你不应该就这么卖力地去帮湘淮军,帮李鸿章,他就觉得,你这样干我就干不了了,然后戈登就宣布辞职。正好这个机会,那么李鸿章一到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他的得力干将丁日昌,在一个星期之内,迅速地用十八万两这个白银,迅速地把“常胜军”解散掉,然后把它的武器装备全部挪为己有。

张鸣:淮军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嘛,它是公认的嘛,淮军后来也很厉害,洋枪,整个的,包括这个炮队什么的,操练,包括甚至是口号,包括立正、齐步走、向前看齐这全都是英语。

解说:戈登回国前,赠言二十条给李鸿章,他说现在中国会外语的人不受重视,这些人应该得到比会中国话的洋人更多的机会。中国要学会自强,否则洋人也帮不上忙,中国一日以北京为首都,则一日不可与外国轻开战端,因为北京离入海口太近,中国没有海防,洋军可长驱直入,中国需要设立电报,整顿海防,建立自己的水师。

在他的建议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条是,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义者,皆当斩首,这是戈登对朝中大臣“好空谈尚清流”作风的回答。戈登最后说,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

李鸿章当时没有想到,这些建议和预言,日后竟被自己都一一实践和体会到了。

陈晓楠:李鸿章44岁那年,当上了大清国最年轻的总督,他也是和洋人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大员,他在奏折里说,不管这些外国人做什么事,他们都很讲规矩,虽然我无法了解他们行动的动机。

戈登对李鸿章影响深远,他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价值的东西,就是契约精神。相当于西方的精神文明,李鸿章呢更迷信西方的物质文明,特别是坚甲利兵。30年之后,李鸿章模仿英国的海军制度,建立起了北洋舰队,1882年,他聘任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为北洋海军的总监察,负责训练,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解说:琅威理,1843年出生于英国,十四岁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此后一直在英国海军服役。琅威理第一次来华是1863年,当时中国从英国购买的一支舰队,琅威理负责护送,此后他又在1877年护送舰队来华,大英公使曾纪泽曾告诉李鸿章,说琅威理为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

张鸣:很小就进海军学校,然后呢从海军学校毕业然后就进海军了,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进了,就他是一个老行伍,他是这个学院出身的,是这样的,就是他确实是懂。

解说:英国政府一开始,并不愿意自己的军官在中国海军中服役,直到驻华公使威妥玛、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多方周旋,才勉强同意。琅威理一到北洋水师,头衔便是副提督,也就是副司令,当时提督为淮军将领丁汝昌。丁为人忠厚,但不懂海军业务,因此日常操练全部交给了琅威理。

张鸣:那个丁汝昌是个白薯,上了军舰啥也不懂,他是个步兵,舰队在海上那不是开玩笑的,必须得懂,必须得指挥,懂行的能指挥得了。实际上一直都是琅威理在指挥,琅威理就等于替,等于他替身似的,丁汝昌就是一个,就是政委,就是看着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