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切断繁殖通道 中华鲟受致命影响
2009年12月19日 11:1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1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长江三峡库区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动植物资源主要的分布中心之一,随着三峡工程蓄水之后,大量低海拔区域的珍惜濒危特有植物,将会被淹没。而水中特有的一些动物呢,随着蓄水以后水温升高,流速减缓以及生活环境迁徙路线的改变,生存都会面临很大挑战。

面对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这种种矛盾,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多?都需要时间来验证,可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解说:这是2007年5月9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华鲟放生求解25年保护困局”,文章中提到,25年来,中华鲟以死换生的保护方式,让保护者苦恼不已,原因是中华鲟拒绝在人工养殖环境下产卵,人们只好将鱼腹剖开取出卵子,再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繁殖,这是为保护中华鲟无奈采取的方式。

中华鲟是长江特有的一种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整个长江水系,据统计共分布有鱼类350种,由于长江是激流型河流,每年东亚季风气候,会让江内夏季洪水汹涌,波峰之间江内的鱼会产卵,洪水带来的浮游生物是鱼类最好的食物,这是数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圈。

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每年数千条处于成熟期的中华鲟,从长江出口海逆流而上三千里,回到金沙江产卵孵化,孵出的鱼苗又会顺长江而下,回到大海生活,周而复始,未曾改变。

然而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先后修建以后,切断了这种古老鱼种的繁殖通道。

朱欣(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你截流了以后,因为它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啦,它要回到金沙江,你现在把它一截断了以后,它这个生殖洄游的通道就基本上被阻隔了,生殖洄游被阻隔的话,也就是说对这个鱼影响应该是致命的,就是它没法通过自然,就是在短期内没法通过自然环境下繁殖了。

解说:由于大坝的先后修建,截断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同时由于长江航运业的发展,以及沿岸的非法捕捞,每年洄游繁殖后代的中华鲟数量开始减少。1980至1990年统计的野生中华鲟数量为2074尾,到2001年变成了257尾,很多洄游的中华鲟在繁殖的通道上,往往撞坝而死。

为了使这古老的鱼种得以保存,成立于1982年的中华鲟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培育鱼苗放流长江。朱欣是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在此工作十多年,一直致力于中华鲟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朱欣:当时繁殖的话,就是一般就是通过那个鲟鱼,就是通过人工捕捞一个,捕捞中华鲟以后,但是那时候繁殖技术还很落后,就是通过取那个中华鲟的脑垂体。假如说你要繁殖一条中华鲟的话,那么当时是杀死9条那个雄性的,成熟好的那个中华鲟,取出它的脑垂体然后用那个脑垂体催产,也就是说你要繁殖一条的话,就基本上要杀死9条中华鲟。

解说:没有数据记载有多少中华鲟为了繁殖后代,以这种以死换生的方式延续着种群的存在,所幸的是1995年,药物催卵这一技术诞生,悲壮的取卵方式得以终止。亲鱼可以不离开水体就可以繁殖,然而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研究者的面前。

朱欣:它这个中华鲟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呢?它因为我们把鱼的成熟分为那个性腺发育,发育阶段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和五期,它在海里的话,一般就是到五期末,然后到三期它就回到长江里面。

但是到三期发育到四期的话还得一年,也就是说,它从海到长江里面参与繁殖的话,它要在长江里面停留一年。在这一年中它是不摄食的,繁殖以后,它到长江里面它也不摄食,然后它回到海里才摄食。

解说:为了突破雄鱼在淡水中不进食,而出现频频死亡的怪圈,京、鄂两地的专家通过两年的细心照料,终于在2006年7月28日,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第一次主动进食。也就是说雌鱼进食便可恢复体力,避免产后因体力不支而死亡。

中华鲟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从最初的网捕中华鲟到人工繁殖试验性研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繁殖出中华鲟幼苗。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鱼苗6000尾。

朱欣:我们投放鱼苗是从1984年开始的,就是上世纪1984年开始,到目前总共可能有五百多万了吧,各种规格的鱼苗有五百多万。经过我们调查的话,就是在10到30公分的鱼苗,放流长江以后,回到河口的就是上海崇明岛那边,存活率在百分之二到五这个范围内,就是一百条存活二到五条,比较低,因为中华鲟呢,它洄游,因为它很奇怪,它小时候在长江里面繁殖,然后回到大海,成熟了以后又从大海能回到长江那边,就是研究它,就是为什么能够按照这个路线不走差,再回到长江里面来。

就是可能是它很小的时候,就它出生了以后很小的时候,形成了一种那个相当于识别的一个东西吧,就是如果你人工养殖,养殖太大了以后你再放的话,可能这个东西它没法再形成了。就是将来可能会影响它再回流到长江那边,所以这个也不是说越大的就放掉越好。

解说: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的投放,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葛洲坝下游的于湾坝十多公里的水域内,发现有自然产下的中华鲟幼鱼。然而随着长江沿岸企业对江水的污染,航运业的发展以及沿岸的非法捕捞的增多,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发现,在获取中华鲟的卵子和精子时活力在减弱,这给繁殖幼鱼带来很大的影响。

朱欣:就是中华鲟可能在20年前的时候,它这个雄鱼精子这个活力是很强的,那个剧烈运动时间,就是受精的话讲剧烈运动时间,剧烈运动时间它有一般就是五分钟以上,但是最近几年的话,那个雄鱼精子的活力的话,一般只有20秒左右,就是时间已经降了很低了,这样就对那个人工受惊啊,包括自然受精都存在这个问题,可能受精的难度加大了。

解说:中华鲟这个古老的鱼类,已经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我们不希望若干年后它成为一个濒临绝种的动物,也不希望这个古老的物种走上白鳍豚和白鲟的道路。

25年间,虽然人成功地繁殖了中华鲟,但人为繁殖的鲟,能否担当起挽救家族的命运,却无人知晓。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赵佶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