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设过程 曾同时有三万人在工地上工作
2009年12月16日 14:4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从开工,到竣工,整整十七年,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与担忧,三峡工程仍然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多项世界纪录:大江截流、深水围堰、混凝土快速施工、双线五级船闸和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与安装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万人在工地上工作,体现出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特有的时代符号。

凤凰卫视12月15日《凤凰大视野》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2002年5月,受当时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之邀,李锐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看到施工现场之后,一向反对三峡上马的李锐,在座谈会上谈了他的两点意见,一个呢是这个工程,说明我们近半个世纪来技术的进步。三峡电站容量比新安江大了近30倍,二是国家必须考虑到,建成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他强调这将关系子孙万代。从开工到完工整整十七年,在建设过程当中,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物总工程量的各项指标,都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当中最大的。

解说:1998年,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筑物,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但是几个月之后难题接踵而至。首先如何保证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会造成裂缝隐患,是困扰各国工程界的难题。其次如何保证浇筑如期完工?大坝主题作业面庞大,如果使用常规浇筑方法,作业时间会长达二十多年,将远远超出计划范围。最后如何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如何在这样的空间内,保证工程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安全,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难题。

陆佑楣:整个工程有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就集中在一个坝区,这么大的工作面要上升浇筑,用常规的手段,不行。

解说: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很多塔式起重机都在一起,空中的搭架就很难解决,很不安全。地面的汽车运输量也非常大,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很容易出现事故。

解说:由于作业面狭窄,因此给大坝主体混凝土浇筑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打破旧有的施工模式,陆佑楣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建筑工地后,决定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凝土浇筑机械---塔带机。

画面中这种有着超长械臂的大型机械,就是塔带机,首先由于它集运输和浇筑于一体,因此大大缩短了浇筑混凝土所需要的时间,而且塔带机可以连续浇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裂缝的出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进口了六台塔带机,这样的施工规模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郑守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就是从这个拌和楼里出来的混凝土,用这个胶带机直接送到这个仓面上。

陆佑楣:它就是用皮带机连续地生产、连续地施工、连续地浇筑、连续地运输。

杨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六台塔带机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一个浇筑速度快,一个互相干扰少,安全保证好。

解说:六台塔带机的使用,立竿见影地打破了施工困局,但是混凝土浇筑的最大难题,却并没有就此解决。三峡地处高温多雨地区,夏季温度通常都在40摄氏度左右,浇筑好的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会慢慢出现巨大温差,因此就会产生危害极大的裂缝。

曹广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混凝土,它是一种流态的状态,然后到凝固的过程当中,它是一种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种放热的过程,凝固的过程它是一种放热,放热之后,就要产生温度控制问题,放热之后,它就要产生体积的膨胀,在收缩的时候,就在它的底部,或者是在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极有可能导致裂缝。

解说:为了避免产生裂缝,三峡工程监理单位规定,出机口处的混凝土温度不得超过7摄氏度。当时世界上很多施工水平发达的国家,在夏天也不会轻易尝试浇筑混凝土,但是为了保证连续浇筑并能如期完工,三峡工程建设人员想到了一个办法。

陆佑楣:要加冰拌和,不是加水,水泥跟一部分水,其他是冰,然后一起搅拌。搅拌的过程,冰也化了,但是拌出来的混凝土温度就很低。

解说:当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始以后,工地上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夏天吃冰棍,冬天盖棉被,原来冬天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办法与夏天刚好相反。

曹广晶:到冬天的时候,还要把模板拆除以后,要立即进行保温,防止外面的寒潮,和混凝土之间温差过大。所以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特点,每一块混凝土,甚至都有每一块混凝土的特点。所以三峡,我们在温控方面应该说花了很大的代价,管理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我们工地上流行的一个词,叫个性化的温控措施。

解说:总之,为了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工程人员想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三峡大坝的坝体却依然出现了裂缝。2002年3月,《南风窗》发表题为“为了三峡大坝不留隐患”的文章,第一次在中国媒体上,公开披露三峡大坝的裂缝问题。作者称,只见大坝壁上从上到下有条条裂痕,缝宽可以插入成年人手掌,一时间各种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

李永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在开始的时候,大坝出现了一些裂缝,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议论是比较多的。

陆佑楣:在外部一传,说三峡大坝出现了裂缝,是“豆腐渣”工程,这个是夸大了,但是我们也千方百计要避免这种裂缝出现。

郑守仁:当时这个事情也是轰动了,可以讲国内外吧,这个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

解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备受世界各国关注。2003年7月,来自美国、俄罗斯、瑞士、韩国和日本的五国11家媒体的16位记者,都针对“大坝裂缝”的问题做了采访和报道。

杨清:不在场的人一听说三峡大坝裂缝了,裂开了,汽车可以开进去了,这些都耸人听闻了。

陆佑楣:但这些裂缝也只有0.2毫米的这种裂缝,表层裂缝,对坝体是没有太大的影响。

曹广晶:这个裂缝,专家们都有结论是属于浅表型的,就是比较浅表面的裂缝。

解说:尽管三峡左岸坝体出现的只是浅表层裂缝,对整个坝体安全并不构成威胁,但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工程人员还是对裂缝进行了五道工序的细致修复。

李永安:我们对出现的这些问题非常重视,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来处理裂缝,进行灌浆,灌浆,表面又进行了保护。通过采取严格的措施以后,经过运行了一段,我们又进行了检查,这些裂缝没有发展,而且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些裂缝不会对工程带来任何隐患。所以当时社会上提出的这些质疑,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提醒。所以我们在后期进一步地改进了施工工艺,使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在三期大坝施工里面没有出现一条裂缝。

解说:在随后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更加严格要求,甚至不惜推倒重来,也要保证三峡的坝体安全,在随后的三期工程中,三峡右岸坝体混凝土施工,首次创造坝体无任何裂缝的世界奇迹。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