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55年,中国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协助进行三峡工程建设,经过实地勘测后,苏联专家建议将三峡坝址选在长江上游40公里的猫儿峡。但是南津关和猫儿峡两个坝址方案,更多的是出于发电等经济效益考虑,与毛泽东设想的防洪效益有着较大差距。“三峡坝址之争”摆在了周恩来面前,周恩来没有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要求中国专家深入细致地做好选址的勘探工作,用事实来说服苏联专家。
1956年在长江西陵峡三斗坪的中堡岛下,跋山涉水的地质专家,终于找到了一块绵延二十多千米,形成于8亿年前的巨型花岗岩体。
陈德基:从宜宾以下,一直到宜昌,整个河段里面都是比较软的岩石,或者石灰岩。唯独就在三斗坪这里,露出了这么一小块结晶岩,结晶岩包括变质岩,包括火成岩,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么一块好岩石。
郑守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三斗坪坝址是花岗岩,花岗岩的话说,这个它没有这个溶洞溶蚀这个问题。
陈德基: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个岩石的力学专家,非常有名,叫米勒,奥地利的一个教授。我陪他去看那个洞子,他就用铁锤敲这个声音,他说very good music,他说非常好的音乐,修什么坝都是安全的。
解说:坝址的选择是中国专家前后四十多年勘探的结果,这里不仅有着长江流域罕见的,完整的花岗石结构,而且河谷中的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可以让三峡大坝进行分期施工。
陈德基:这个好岩石,所以就像一个明珠,嵌在这么一个大地上。所以三峡工程是得天独厚,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块宝地。
解说:三峡工程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担忧和争议,邓小平曾在美国媒体前表示,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就在三峡坝址被确定下来以后,一场盛况空前的科学论证拉开了序幕。李锐就在这时出版了他的专著《论三峡工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峡不该建的理由,这本书给反对方提供了科学有力的证据。陆佑楣当时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
陆佑楣: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它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必须充分地论证,一个一个调查、研究,目前能够看到的问题,都要给它拿出来。
李永安:第一个因为这个工程涉及到移民人数是比较多的,就是上百万的移民怎么进行安置。
陆佑楣:毕竟是120万,人家听了像个天文数字,对于外国人来讲都很不可理解。
解说:数目庞大的三峡移民,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但是移民问题只是三峡论证中的一个课题。1986年声势浩大的三峡论证聚集了412名专家,分成14个专家组展开讨论,但是在当时中国是否有能力建设三峡大坝,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杨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应该说资金问题,也是导致三峡工程论证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杨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但三峡它又不是一年马上就见效,不像火电厂很快就见效,或者小的电站三五年见效,它要十七年。
杨亚:在三峡论证的时候,有一个专题叫做《国家承受能力的论证》,就是在80年代初期论证的时候,国家要建立这,这个三峡工程,这么大一个项目,是国力到底能不能够承受。
杨清:所以当时认为资金量,好像现在建三峡,经济实力不太具备。
杨亚:就是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出来,所以当时,有一个专门的一个专题组,在做一个国家承受能力的一个专题的论证。
杨清:这个呢是,这个是意见,持这个意见的比较多,而且呢不见得是专家,学者也比较多。
解说:国家计委的何格高,当时参与了防洪和综合经济组的讨论,最后他在综合经济组的报告上没有签字。
何格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因为在计委我是管这个水电,所以知道一年至少要多少钱。当时至少一年要70亿。但是,当时计委只安排了35亿,去掉一半,我在国务院汇报会里就讲,我们现在最急需的水电站的建设都没有投资,你还要上三峡,那我其他的都会停了。
解说:中国《水力发电》杂志,甚至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三峡工程将遇到一系列世界上尚未经历过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黄万里三次写信给有关部门,称“三峡大坝永不可修”。论证过程中的三峡工程遭到了的各种各样的质疑,质量豆腐渣、工程马拉松、投资无底洞,甚至有学者预言三峡会重蹈三门峡的覆辙。
李永安:任何一个工程它都有利,同时也有弊的,经过比较以后,是三峡工程利大于弊,早建比晚建要好,基于这样一个论证论,所以最后这个工程,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的。
陈晓楠:1992年4月3号,关于三峡工程决议进入最后投票表决阶段,一位白发老者黄顺兴拍案而起,他说三峡应作为重大议案处理,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才能通过。而另一位名叫刘彩品的女士此时也站了起来,她说我已经投了反对票,我赞成黄顺兴的意见,最后投票阶段的争论依然如此激烈。在这一天历经四十多年勘测,四十多年论证的三峡问题,还是终于有了明确答案。
解说:三峡工程仅论证阶段就持续了四十多年,讨论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直到1992年“三峡工程上与不上”的问题,才有了明确答案。
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人。
从1919年孙中山的第一次设想,到1992年的投票通过,历经70多年坎坷岁月,三峡工程终于迈向了实施阶段,据说当这一消息传到三斗坪的时候,小镇上的酒和鞭炮顿时被抢购一空。
尽管三峡已经开工,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除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还有十多年的漫长工期,这个寄托了几代人强国梦想的浩大工程,能否顺利呈现“高峡出平湖”的盛景,还是一个未知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