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琦: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局面。如此一来,各类文化或许只有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或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进取,或是以更加自信的态度,向传统文化深层回归。中国的舞蹈艺术,在不同的创作取向上,都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展现出一个文化上的复兴气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部立足于当代,今古对话,中西融通的芭蕾舞剧《牡丹亭》,正在酝酿之中。
解说:《牡丹亭》取材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名剧,网络的创作班底,也是星光闪耀,“鬼才”郭文景出任作曲,屡获大将的费波出任编导,层荣膺奥斯卡艾美奖、香港金像奖的和田惠美出任服装设计,德国艺术家米歇尔·西蒙出任舞美设计,而导演则是在戏剧界颇负盛名的先锋导演李六乙。
赵汝衡:我挺喜欢有争议的人,我觉得可能他们能够带动一些新的东西。
李六乙(《牡丹亭》导演):张艺谋是电影导演,我是戏剧导演,他是镜头思维,我是舞台思维,其实两个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解说:芭蕾舞剧《牡丹亭》的先锋性和剧场思维典型之处就是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杜丽娘。“本我”的杜丽娘,“自我”的昆曲丽娘,和“超我”的花神丽娘,或交错或重叠,将主人公杜丽娘的内心世界,按照不同的精神层级视觉化、物态化。如此大胆的设计,不仅给舞蹈的编排提供了发挥空间,更使《牡丹亭》迥异于此前各类版本的《牡丹亭》,成为一出心理芭蕾舞剧。
李六乙:当杜丽娘以这种自我的完全的分解或者叫分离,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她的思想、她的变化、她的节奏,她的一切、一切的那种思绪,而同时出现的时候,它会让人看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杜丽娘。
解说:作为一出以“梦”为核心的芭蕾舞剧,《牡丹亭》里更加没有了逻辑完整的故事,梦的碎片成为杜丽娘精神世界的外化,也成为舞剧的重点。无怪乎李六乙直言不讳地说,这部剧在舞台面貌和整部剧的气质上是后现代的。古典与后现代面对面,势必需要一个磨合期。
李俊:你要觉得你用古人的那种思想,或用原文里面的那种思想套路来套这个剧本,跟这个不太贴切,跟这个剧,像布景啊、灯光啊,各种各样的方面又不完全贴切,它是很现代、很抽象的,有点像是一种牡丹狂想曲,或者是随想曲。
朱姸:太多的不能言传的一些东西,真的完全要靠演员特别深刻地去理解,还有怎么样能够通过特别合适的方式把它表现得准确,应该说。你可能过了一点就不是那个意思,或者你可能收了一点,也没有达到那个力量。
解说:《牡丹亭》的音乐,采用了原创与选曲并重的方法,所选音乐中既有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有以德彪西为代表的西方印象派作品的影子。
郭文景(《牡丹亭》作曲):阎王的那一场的时候,把一个意大利的作曲家雷斯庇基的音乐和中国的锣鼓合在一起。中国竹笛用了两种,一种是昆曲的竹笛,一种是传统民乐的竹笛,这是不一样的。我通过这一次做这个芭蕾舞《牡丹亭》,我才切实地感受到昆曲,它之所以现在如此地小众,它唱三个字就需要半分钟,它唱六个字,一句话唱完已经是两分钟了,这个反差很大,就是说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费了很大的劲。
解说:看似抽象而突兀的舞台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简约、空灵、唯美的品质,却不谋而合。极具想象力的后现代风格,为《牡丹亭》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空间。
李六乙:在这个戏里面我们真正是回到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里面,寻找一种空灵,寻找一种唯美,寻找一种舞台的自由,舞台是非常、非常的简洁。
朱姸:它用一个大枯树枝去表现姹紫嫣红的那种感觉。
解说:一树枯枝可以是百花凋零,也可以是姹紫嫣红。一方舞台可以是欲望的红,也可以是抑郁的黑。集西方美学的立体主义和中国戏曲的假定性于一身的《牡丹亭》,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个考验。
赵汝衡:都没底儿,都没底儿。因为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自己对艺术的一个认识过程,你比如说西蒙他设计的东西,我们曾经,我当时就产生过很大的疑虑,有一场几乎原来他设计是什么都没有的,那我就急了,我问西蒙,我说难道舞台上什么都没有,也是设计吗?
解说:出任服装设计的和田慧美,不仅将何香凝笔下的梅花复制到设计草稿上,更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寻到灵感,剪裁出一种素雅的华丽。但宽袍大袖的服装,对于靠肢体来叙述情节,表达情感的芭蕾而言,却是个不小的困扰。
李六乙:那么在传统的芭蕾当中,那肯定是有裙子,怎么去展现她的美,手要露处理,漂亮的肢体要露出来,就是她身体各个最美的部分都要露出来,这个是它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这个作品呢,《牡丹亭》这个作品呢,如果说是要回到那种感觉里面去,可能就是会缺少一些中国的韵味,缺少一些中国的,这个作品的一些文化特质。
解说:2008年5月2日,芭蕾舞剧《牡丹亭》在北京首演。
赵汝衡:有的觉得简直没法看,有的觉得好极了。
陈婉珍(中央芭蕾舞团赞助人):昆曲是唱出来的,要讲清楚故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用一个舞蹈,完全不用讲,而且用一个舞蹈完全跳出来,又能把故事讲清楚这是很难的,但他们做到了。
解说:这部后现代主义多元性尝试的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故事移植到芭蕾舞台,是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本土芭蕾舞作品。尽管在人物形象和舞蹈动作等方面,《牡丹亭》饱受诟病,但它却依然是中国芭蕾民族化道路上,不容忽视的作品。
冯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我们跳我们中国原汁原味的作品,这样就是说在世界上立足,是因为我们比你多了一样你没有的东西。所以这个才是咱们自己能够真正地在世界上能够独树一帜,才能站立在属于让人觉得刮目相看的一个地方。
周瑛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角色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考量角色重要性的一个标准,而中国芭蕾在这方面颇具有示范作用。立足于民族审美心态的现实性,立足于在借鉴中融入自己选择的眼光,中国芭蕾一直在努力,将这种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和本土的色彩语言、舞蹈风格相融会。在芭蕾的花园中培育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色彩的果实,进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热情、进取的民族形象。
孙家正:我们一定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不仅仅有京剧,中国还有芭蕾舞,中国还有交响乐,中国还有歌剧。中国除了传统的艺术以外,中国还有现代艺术。全方位的,就是我们在法国把它概括出来的。一个悠久的中国,一个现代的中国,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
《凤凰大视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每周六至周日09:00-09: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