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日籍教官中的“灵魂人物”
2009年11月14日 10: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魏钢:这个是雅克-11,是1949年我们从苏联进口的教练机。1949年真正大规模建设空军呢,需要很多装备,我们就从苏联开始进口飞机。在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我们大概进口了三千多架飞机,这是最早的型号。

解说:1949年底,以苏式飞机和苏联教官为主体的,六所新航校相继开课,中共的航空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永泰(空军副司令):谁给我们上课呢,就是苏联的顾问,都是苏联教员,那么我们这一批呢,也可以这么说就是呢,新航校的第一批飞行员。

吴光裕:那个时候我们就跟日本人不一样了,日本人我们可以敢跟他那个,他们那个时候,因为当时我们党要求要一边倒啊,要跟他们学啊。你在他面前你就要乖巧一点。苏联人比较粗壮,飞行啊,他有的时候无比较凶狠,他那个动作,你有劲,你比如说我身体好,那动作大我也不怕,那就顶得过去,有的时候他飞得很厉害,哗,一拉,这么拉,弄一下,他就是有意把你,完了后晕过去了。

解说:在今天的密山四中,已经很难找到当年老航校的痕迹。1948年,老航校迁至牡丹江,这里只留下几名留守人员。在六所苏制航校成立后,空军决定,以老航校的原有家当为基础,加上全部日籍教官,在牡丹江成立了七航校。至此,老航校正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飞行人员去了七航校的同时,原老航校机械厂和修理厂也分出来,在哈尔滨和沈阳,分别成立122和112两个飞机制造厂,这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源头。龙占林,是机械四期学员,老航校解散时,他正在哈尔滨的工厂里实习。很长一段时间里,把都没接到过航校的任何通知。

龙占林(原东北老航校机械四期学员):我们感觉都把我们扔下了呢,常乾坤到哈尔滨来检查工作,他住在国际旅行社,后来我们就派了,其中派了三个人,去见他去,后来他说什么,空军初建啊,万事开头难啊,是吧。百事待兴,正需要人的时候,正需要你们的时候,还把你们忘了,你看。

解说:在东北老航校历史纪念馆里,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日籍人员档案。从1953年起,日本籍教官和工作人员,相继被送回祖国。

东北老航校历史纪念馆工作人员:这是当年老航校移交给七航校日籍人员的档案,签署的时间大约是1953年。

解说:在这些档案中,详细地记录着他们每个人的履历,以及对自己的评价。

佐藤靖夫(原东北老航校日籍飞行教官):好多特别是修理飞机的,他们技术人员,都已经年纪大了,慢慢慢慢的,他就想家了,想家厉害。

刘玉堤:我觉着他们唱的歌就是想家的歌。

记者:听着特别伤心。

刘玉堤:什么什么花来着,樱花吧。唱着什么日语的一种歌,看他样子是想家的样子。

解说:1953年,中国决定让战后留用的日本人返回家乡,但日本政府不愿意接收这批人,最后通过两国的红十字会,才促成了他们的回国。

高方炳(原东北老航校第一修理厂练习生大队长):最后日本人走的时候,合照,合照完了以后就走了,临别纪念,那时候我去看,先是看来他们就是,先是握手拥抱,这个流泪,哭。

麦林: 哎呀,没走弯路吧?走弯路了没有,你好、你好,请坐先到这边坐。

解说:入角和男和赞歧文夫当年都是曾在老航校工作的日本少年。

入角和男:部长,你好。

张开帙:你好,你好。

解说:入校时,入角十三岁,担任校部通讯员,赞歧十八岁是修理厂技术员,而当年的建校元老张开帙则是他们的上级。

张开帙:我们都搞不清楚,他清楚。

记者:为什么,为什么他知道呢?

张开帙:他就是到各个地方送信什么的。

入角和男:通讯员嘛,通讯员比较随便,活动嘛。那时候没有车,就是跑步走,自行车也没有。

张开帙:他都是两条腿跑,没有自行车。

解说:赞歧娶了中国媳妇,已经来到北京定居,而入角每次来中国,都一定要来拜望张开帙。

张开帙:在老航校的时候,大家在一块就完全是像一家人一样的。

入角和男:对。

记者:对您来说你觉得像张部长他们对您就像?

入角和男:跟父亲一样。

记者:很关心,当时很关心您。

佐藤靖夫:他讲话讲得不太多,就是爱行动来表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赵佶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