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文革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到1975年困厄的中国迎来了转机,这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受命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他一上台就在各个领域实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整顿经济的同时,他派胡耀邦、李昌、王光伟到科学院主持工作,要求他们整顿中国科学院。
解说:在这一年年初召开的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作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负责将愿景落在实处。
明庭华(时任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处长):抓四化,你首先要从抓科技开始啊,通过整顿科技带动教育,带动文化,带动体育,带动卫生。整顿科技工作呢他首先就物色人,物色来物色去物色了胡耀邦,他认为胡耀邦有魄力,有能力,就是那种激情四射,到了哪呢,他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胡耀邦、李昌、王光伟他们三个人是七月份派到科学院来的,他(邓小平)任命他们为科学院的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胡耀邦是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李昌是副组长,最后到十月份才任命,但实际上一来就接管权力了。
解说:1975年8月17日,距胡耀邦入主中科院仅仅一个月,在他的主导下,中国科学院便向中央提交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战线的成绩是主要的,并对科技战线的具体路线,提出了一些切中时弊的意见。胡耀邦更是在公开场合,多次呼吁解决科学工作者的五子登科问题。
林自新(时任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五子登科就是当时大家是广为传说的,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房子,妻子主要是两地分局,房子是科学家住的地方很窄小,有的文化大革命当中开除啊,还把房子都分走了。还有票子,就是科学家有一些应该有的那个科学研究的津贴没发,还有呢是孩子,因为上不了幼儿园。
那特别我印象深的是炉子,那时候的北京刚刚开始搞液化石油气,胡耀邦就专门跟北京市交涉,也给科学院安排这个液化石油气,这样子代替的蜂窝煤。
解说: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胡耀邦的呼吁无疑具有非凡的勇气,而除了对科学工作者的切身关怀,胡耀邦还下大力气在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1975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举行纪念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大会,胡耀邦发表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新的长征》的讲话,提出了“进行新长征”的口号,顺乎人心,感人肺腑。
明庭华:听那讲话那些青年当时感动得就哭了,流泪了,说多少年没有听到这么一个好的讲话,这么一个激动人心的讲话,好多人都哭了。散了会以后就包围了胡耀邦,胡耀邦就走不了,胡耀邦对青年人特别好,我对你们寄予希望,讲起来非常那个。他说我过若干年以后啊,可能我也不做领导工作,但是我希望有一天,你们挑了重担以后,我能到科学院,你们给我颗烟抽抽,我这个人爱抽烟,好多人都哭了。那个场面我在场,那个场面非常激动。
解说:然而邓小平、胡耀邦的整顿工作,立即遭到了四人帮一伙的阻挠和破坏,姚文元借住《化石》杂志事件率先发难。
林自新:当时就是有一个《化石》杂志,科学院有个《化石》杂志的编辑,张锋同志给毛主席一封信,毛主席批了叫做小平、文元同志请考虑,可否将此信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它这《化石》这个科普杂志,一年就出两期,他觉得领导上不重视,胡耀邦同志他是很清楚这个事的,是姚文元他们想挑一点什么问题。
解说:1975年的秋末冬初(初冬)逆流汹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的举措,被斥为右倾翻案风,舆论上开始出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法,邓面临第三次被打倒的局面。而他派去整顿中科院的胡耀邦等人则率先被解职并审查,从胡耀邦等进驻中科院到被解职,一共一百余天,人们称之为胡耀邦在中科院的百日维新。
明庭华:胡耀邦被打倒了,在首都体育场开一次大会,结果会议一开始,主持会的人就介绍,今天批斗的胡耀邦住了院了,他心脏病,李昌来了,下边群众说谁是李昌同志不认识,那就站起来我们认识认识,李昌就站起来了,他一站起来大家就鼓掌。鼓掌完了还不算,主持会的就说停下停下咱还要开会啊,咱还要开会啊。停下不干,我们希望李昌同志绕场一周,我们认识认识。一到哪就鼓掌不停。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李昌同志,李昌老,你好,来看看你,向你问候。李昌同志对于科学院贡献也很大,特别是文革结束那一段,恢复啊,发展啊,有很大的推动。解放思想的先锋啊,李昌老,我们建院60周年,给老同志做了一个纪念章。
解说:1976年10月,人们在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浩劫之后,终于绽开了笑脸,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整个国家走出了阴霾。历经十年的动荡,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刻,重新振奋起国人的士气甚为关键,此刻科学和教育又一次被推到了前沿。
1977年4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分管科教工作。8月,他邀请30多位老中青(中老青)科教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这是一次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会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推翻了文革期间压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也是在这次座谈会上,邓小平做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策。
明庭华:这个影响很大的啊,恢复高考制度,恢复招生,多少青年人都盼着这一天啊。那有的人一听说以后就流泪,哭啊,这一天终于盼到了,那个场面。
解说:1977年冬季,数十万青年人走进考场,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个人经历坎坷不一,此刻他们同处在一个平台上,公正地接受命运的选择和挑战。与此同时研究生招生也得以恢复,1978年3月1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由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担任院长,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研究生院。
马先一(时任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教育处处长):中国科学家实行的是全院办校,研究所跟研究生院紧密结合,开放式的办学方式。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著名的科学家,都是我研究生院的教授,是吧,同时呢我根据科学院研究生的教育需要,我可以聘请国内外的、著名的、一流的教授,到我研究生院来讲课、讲学,所以虽说是叫没有教授的高等学府,但是呢教授是千千万万的。
解说:此后不久,选派留学生制度也开始恢复,与文革前不同的是,留学生的派出地不再局限于前苏联和东欧,大量的留学生被派到西方发达国家去深造学习,以期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同构。1979年,郭爱克成为了文革后
第一位在西方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郭爱克(中国科学家院士):我是到的德国慕尼黑大学,然后在慕尼黑大学经过两年的时间,到1979年的9月20日,拿到的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有趣的故事就是,当时我的德国教授建议我读博士,但是那个时候中国在大陆还没有博士制度,所以我当时说可能不一定有必要做这个博士学位。教授觉得要做科学研究,如果没有博士学位,人家不好理解,然后说中国将来会需要的,这是我非常感谢我这位德国教授。
解说: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大多成为了各个领域内的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现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白春礼院士,正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我自己也一直说,我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共命运,因为文革期间,我们继续求学的愿望也不能够实现,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这种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完了建立中国的学位制度,那么我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班车。然后改革开放又出国,我又能够出国留学,所以这段的经历啊,应该说对我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