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 中科院为何不批斗科学家“右派”
2009年11月05日 14:2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从1957年开始,共和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风雨--“反右”、“大跃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在全国一盘棋的形势下,中国科学院自然无法幸免。为了保护科学家、保证科研秩序正常有序,以张劲夫为首的中科院党组采取各种策略对科学家进行保护。在之后的调整时期,中科院出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被称作“科学宪法”的科技政策“科学十四条”,它的贯彻落实使科学院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应运而生。

凤凰卫视11月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回顾共和国60年的历程,1957年是个显著的拐点,此前的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给党和政府提提意见,于是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们,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从和风细雨到大鸣大放,新闻界也跟着推波助澜。可是当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尖锐的时候,5月毛泽东写了一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对批评者的立场提出了强烈质疑。于是,一场从知识分子中找出“右派”的运动就此开始,在全国一盘棋的局势下,中国科学院自然无法幸免。

解说:1957年6月,在甘肃省的祁连山麓,38岁的施雅风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冰川,然而两个月后,当他满怀喜悦地回到北京,准备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正在降临中国科学院。在施雅风任职的生物学地学部,地理学家罗开富,成为“右派”分子的命运,似乎已无悬念。

施雅风(中国科学院院士):这罗开富其实想法也很简单,所谓屁股平等论,就是关于领导干部坐的椅子,和一般人坐的椅子不太一样,就是说这个事情有点屁股不平等了。那么这个事情,我回到家里,(生物学地学部)已经要把罗开富定成“右派”了。

解说:1957年7月6日,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署名文章,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科学界的五位泰斗。此前在民盟中央的一次小组会上,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伟长、生物学家童第周、经济学家千家驹,针对当时的科学体制提出了一些书面意见,要求保护科学家,争取科学研究的自由等。在署名文章里,这些意见统统被指责为向党夺取对科学工作的领导权。

这篇文章极大地震动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人人自危,噤若寒蝉,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来到菊香书屋,向毛泽东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张劲夫(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我说毛主席,我今天来请示你,你让我到科学院去,任务就是要向科学进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是啊是啊。但是我说,中国有一句话,叫物以稀为贵,科学进军主要靠科学家、科学人员,现在科学家很少,我说因此我的意见,在“反右”斗争中要保护科学家。

吴明瑜(中国科学院原张劲夫秘书):劲夫同志当时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反右”那么一种声势下面,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毛主席说你胆子很大,你来提出这个问题,说好吧,你找小平同志去商量,小平同志管“反右”斗争嘛。小平就要中国科学院党组,说你们代中央起草个文件。

解说:回到科学院,张劲夫找来他信赖的笔杆子院副秘书长杜润生,共同起草了一份特别的报告。

吴明瑜:第一条划了一条线,凡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回国的科学家,一律不参加“反右”斗争的运动。这一条杠杠就保护了大批大批的优秀人才,有些著名的科学家,像华罗庚他们这些人,有的可以,叫做谈而不斗,或者谈而不批,创造很多的新词汇。就跟他谈谈话,领导人跟他谈谈话,动员他自己认识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不要开批判会,不要开斗争会,保护下来。

当时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地区,差不多一百几十位高级科学家,没有一个打“右派”的。

胡亚东(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所长):张劲夫在这方面起了很多作用,大家美谈很多,你比如说像童第周、华罗庚,是那六教授里面的,其他全,高教部的钱伟长、曾昭抡,什么黄药眠都划了,科学院的没划。

解说:然而“反右”斗争的风潮尚未平息,全民狂热的“大跃进”运动便接踵而至。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吹响了全民跃进的号角,2月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主持召开了研究所所长会议,号召大家打破常规,拿出吃奶的力气来,促进科学“大跃进”。

薛攀皋(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秘书):从5月开始就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了,首先是分学部开跃进大会,跃进大会是采取打擂台的方式,所谓打擂台就是我上去发言,我要怎么干怎么干,那么我点明哪一个所,你们所要怎么样,那那个所就上台去应战,就采取这种打擂台的形式。

解说:1958年6月,科学院举行了摩拳擦掌的跃进誓师会,仅仅一个月后,43个研究所便向院机关党代会,献上了972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02项宣称,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吴明瑜:那时候不断地献礼,工作做的很粗糙,献过了以后就不管了,就丢在了一边,“大跃进”中间的确有许多的事情,是违背科学的事情。劲夫同志后来也检查,他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搞了个超声波化,就搞的非常之糟糕嘛,到处都搞超声波,什么东西都用超声波超一下,试一试。

边东子(科学家传记作家):超声波怎么办呢?那时候你像我们家经常有人敲门了,一会儿说科学院的,一会儿又是北大的,态度都特好,年轻人。我们现在响应党的号召要搞超声波,您这有废刀片吗?搞超声波怎么回事呢?就是最简单的所谓超声波的装置,就是拿个橡皮管子,一头捅到那个水壶的嘴上,把那个水壶封好了,烧开水的那个蒸汽呀,不就沿着管过来了吗?然后铁管砸成特殊形状,里头搁一个就是男人刮胡子的那个刀片,非常薄的废刀片。据说就能产生超声波,然后这东西是什么东西,那就吹的都神了。这个米饭吧生的,你搁上水,拿超声波一吹,它一会儿就变成熟米饭了。

解说:科学界的“大跃进”,不仅导致科学院组织机构急剧膨胀,人员迅速增多,许多研究工作也被迫卷入其中。然而集体狂热的浪潮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失去了理智,今天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5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灭雀运动记忆犹新。

1955年,毛泽东听农民反映,麻雀成群,祸害庄稼,一起一落,粮食上万。于是在当年颁布的农业“十七条”里,麻雀同老鼠、苍蝇、蚊子一起,成了必须予以消灭的“四害”。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中国掀起了全民消灭麻雀的高潮。

边东子:打麻雀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年轻的拿火枪打,小孩组织拿弹弓,还有什么老头、老太太,就拿个簸箕,拿个扫帚乱敲,就不让麻雀落,还要拿那个竹竿上头挑着红布在那晃,说这麻雀见红的它不敢落。

解说:据统计,截止到1958年11月,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19.6亿只,那一时期,中国科学院顾问苏联化学家米哈伊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俄国人怀着厌恶的心情,注视着这场对麻雀的屠杀。

终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挺身而出了,在不同场合,朱洗、冯德培、张香桐等人,对消灭麻雀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定麻雀为害鸟,根据不足。

在反对灭雀的科学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的郑作新,是唯一亲自解剖过麻雀的人。

边东子:郑作新,那是鸟类专家,我们的,干脆就研究解剖了大概800多只麻雀,研究这个麻雀,不同时候,后来证明麻雀它在有的时候,比如它吃粮食,但是你像它在哺育小鸟的时候,它大量都是吃虫子,它是有益的。

解说:在众多科学家的同声反对下,1959年11月27日,张劲夫将一份《关于麻雀益害问题向主席的报告》,托人转交给毛泽东,和报告一起送上去的还有一份详陈麻雀益害的案例资料。

薛攀皋:27日送给毛主席,29日毛主席就批了,批了就是在杭州会议上散发,那么到了1960年,就过了几个月了,1960年3月,他在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里头,他就提到麻雀不要再打了。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