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曾以核武讹诈中国
2009年11月04日 10: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科学的黄金十年,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巅峰表现便是"两弹一星"。本集从"两弹一星"任务诞生的复杂政治背景进入,全景式展现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攻关历程、可歌可泣的个人命运以及中国科学院在"两弹一星"任务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凤凰卫视11月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52年毛泽东曾经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毛泽东的话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中国人只有奋起直追,那么结果一五年计划结束时,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支晶体管,第一架喷气机。然而此时此刻,以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已在西方蓬勃兴起,发达国家仅用了十年时间就能造出超过已往一百年的产品,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别无选择。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进军的方阵中,中国科学院被寄予了厚望,被称作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

解说:1953年7月27日,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当年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回国的画面,曾让无数中国人潸然泪下。

直到今天,人们还对周恩来喝醉了茅台酒的故事津津乐道,然后很少有人知道,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和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曾三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他们扬言,“要把核武器当作普通炸弹来使用”,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被运到了冲绳岛。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慑,一个刚刚诞生,百废待兴的国家,将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呢?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也要有原子弹。

葛能全(时任钱三强秘书):那个时候在朝鲜战场谈判的时候就讲,你们要不承认我们提的这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使用核武器,包括北京首都。

这个威胁是当初我们这些人,普通的老百姓不知道,但是你高层知道啊,当时日子很难过。第二个呢,苏联1954年发了一个公开信,对社会主义阵容内的国家,提供原子能科学方面的帮助。有了这两个因素,一个是逼着你,一个是这边再有支援的可能,所以到1955年的1月15号,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开一个书记处的扩大会议。

解说:这一天,钱三强和李四光,将一块层层包裹的石头带进了中南海,几个月以前,地质队员在广西省某山区,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铀矿石,制造原子弹,铀矿是必不可少的矿产资源。

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四光之女):那么来开会的人不多,就像这屋子这么大,结果有人说,这是铀矿啊,就是一些中央领导同志都拿手去摸。我父亲来说,哎哟哟,摸不得摸不得,那是有放射性,赶紧去洗手,洗手。

解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面前,钱三强和李四光做了一次特殊的表演,他们手握盖革计数器,靠近这块并不起眼的石头,嘎嘎的声音出现了。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1955年,代号“02”的中国核武器计划,秘密诞生了。进入1956年,信心十足的毛泽东开始筹划一个新的宏伟蓝图,掀起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尽快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他清醒地知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开这个会呢?因为我们前面经过三反,前面的思想改造,还有1955年有肃反,这个对知识分子相当一批人的伤害很大,所以很多知识分子都没有什么积极性。

解说: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了温暖人心的报告,他指出,现在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各方面生活的重要因素,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由此周恩来代表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提出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这是知识分子会议上动人的一幕,科学家被请进怀仁堂,向与会的党政干部做科普报告,这一天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大会极为庄严,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学如此重要。华罗庚同样兴奋不已,“科学家在台上讲,主席在台下听,这是在给科学家莫大光荣”。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结束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中国科学院这个“科学火车头”的领导,张劲夫出场了。

王扬宗:那时候陈毅是联系科学院的中央领导,陈毅就派了他的老部下张劲夫,张劲夫是新四军的四才子之一,很能干的一个人,他到科学院刚40岁出头,安排到科学院来担任科学院的党组书记。

解说:张劲夫的到来给文津街的小院带来了虎虎的生气,他感情奔放,精力旺盛,豪情满怀,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陈毅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劲夫,有劲。

张劲夫(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那么上马以后,我就找周总理了,我说一定要我来我服从中央决定啊,目前重要抓什么工作,他说你目前主要抓科学规划工作,因为向科学进军,怎么进军,向哪里进军,我们要研究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是什么,我们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超过,要搞一个十二年规划。

解说: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在中国史无前例,苏联未曾有过,世界也未曾有过。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国家工程,新生的共和国走向强盛,必须有一张科技蓝图,作为全国科学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顺理成章地肩负起制定科学规划的组织工作。

张劲夫:至于规划怎么搞,首先就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意见各种各样都有的,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按任务,按学科,后来我们就研究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这样子来搞科学规划,按任务带学科来搞。

解说:北京西郊宾馆见证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4月开始,先后有600多名科技精英应邀而来,他们驰骋想像,纵横捭阂,以智慧相碰撞,以理性相融合,为未来国家走向的种种可能性,进行着小心翼翼的扬弃和论证。

1956年8月21日,洋洋六百万言的《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尘埃落定,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科学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并指出了各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这份沉甸甸的纲要中,中国科学院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使命。12年科学远景规划像一扇正在开启的大门,它将引领新中国走进第一个科学黄金期。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