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高层曾指示:宁可枪毙也不能放走钱学森
2009年11月03日 13:4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文津街,一条与中南海毗邻的街,1950年6月,科学院成立不久,院部机关即从平安大街的马大人胡同,搬到了这条街上,如此不到半年时间,新政权授意的中国科学的最初布局,便从文津街3号延伸到整个中国。

王扬宗:在1950年6月份的时候,就成立了科学院的第一批研究所,一共15个研究所,这15个研究所就基本上利用了以前的那些研究机构,但是把它们打散了,因为我们那时候对他们不是太信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太愿意,所以把这些研究所进行了重新整合,北平研究院弄一部分,中央研究院弄一部分,或者是从静生生物调查所弄一部分,这样整合了一些研究所。

解说:随后,为了配合国家的工农业和国防建设,科学院在东北和其他地区,陆续建立了更多的研究所。短短几年之内,中国科学院的规模便超过了原中研院和平研院之和的数倍之多。

何亮亮:科学院成立以后,很多南方的研究所需要迁进北京,而在京的研究所也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当时摆在院领导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北京为科学院的长远发展,选择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基地,即所谓永久院址。从此中关村开始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亚东(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所长):当时中关村就在清华大学的基本正南方向,出了清华大学那个南墙外面就是中关村,但是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叫中关村,就知道比较洼,暗暗的,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跟北京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好像很黑那么一片,很破旧的那么一片地方。

解说:然而,在科学院副院长兼计划局局长竺可桢看来,中关村破则破矣,却是永久院址的不二选择。他认为科学院的研究所,应当靠近高等学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水、电搞建设,更重要的是未来科学院的发展,必定要借助大学里的高级人才,就这一点而言,中关村无疑是一座近水的楼台。

一番运作之后,1951年4月,北京市政府同意在清华以南,海淀以东,京绥路以西的地段内,为科学院保留相当发展用地。1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大楼正式动工兴建,中关村的建设从此拉开了帷幕。

在中关村北区这片新旧混杂的住宅区里,13、14、15号楼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却被这一带的孩子公认为“特楼”。那个年代,能够入住特楼的不是大科学家就是所级领导。

边东子:我呢是小学五年级搬到这个所谓特楼吧,当时我们家呢住在13楼104号,我们对门呢是103号汪德昭家,汪德昭是著名的国防水声学家,我的楼上204,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家。再上面呢,是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家,那么我们的对面呢,还有化工冶金专家陈家镛、郭慕孙,这样是六家是一个单元。

解说:据边东子说,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挂帅人物钱三强、钱学森和赵九章,都曾住在特楼里。

边东子:这三个楼呢,应该讲是琴声不断,歌声不断,你看14楼,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歌唱艺术家,她练歌弹琴,琴声不断。汪德昭的夫人李惠年教授,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声乐家,桃李满天下。再有杨嘉墀的夫人徐菲,那是钢琴教授,也成天叮叮当当弹钢琴。比如说郭永怀教授,郭永怀性格是寡言的,他不太爱说话,但是非常喜欢音乐,他带了好多的贝多芬的黑胶唱片,从国外带回来的。

赵理曾:我父亲非常喜欢文学,在他的床头总是放着唐诗三百首,还有就是宋词,那些歌赋,他非常喜欢,他经常有时候念到一些好的句子的时候,他会说哎呀你们来看。就在1957年访问日本的时候,那个时候要请各国的代表团团长唱歌,我父亲就唱了一首,那个时候他们念唐诗都是叫吟诵,的确是带着调的,不是说咱们这么朗诵。念的是那个,就那个月落乌啼霜满天那首,然后当时日本都懂,可是苏联人不懂,苏联人说赵先生你歌唱得那么好听啊。

边东子:很多科学家动手能力非常强,比如修表,修手表,我记得汪德昭就经常跟人开玩笑,一见面你的表还没坏呢,说表坏了怎么办啊,我给你修啊,他会修表,会修表的还有好几位。还有会吹玻璃,吹玻璃,会吹玻璃有好几位,比如说郭慕孙,因为那时候你要做仪器,它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吹。再有呢,有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说郭慕孙先生,他自己自创一种叫几何动艺,就是用一个什么铝板呀,把它裁,裁的一点废料没有,然后用尼龙丝把它串起来,做成一个比较抽象的立体雕塑,就是这样。你把(它)挂到天花板上啊,放在桌子上啊,你稍微有一点,这屋子里头你比如人说话呀或者怎么样,有一点人感觉不到的气流的流动它就变形,变得非常漂亮,大家一看,都眼睛一亮。

解说:新生活是愉快的,为人民的工作是愉快的,在愉快工作,愉快生活的同时,从国外、从旧时代走来的科学家们,也在悄悄的同时又是执着地改变着自己。他们脱掉西装,换上中山装,在科研之余捧起全然陌生的马列著作,在各种场合,他们用崇敬的目光追随工人阶级和劳动者。他们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够融入最广大的人民,融入火热的新生活。

何亮亮:背负着光荣而沉重的文明传统,咀嚼着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梦想,中国人的科学事业,就这样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满目疮痍的瓦砾堆上,科学的高楼大厦将如何平地而起,内外交困的峥嵘岁月,科学家们将怎样追寻心中的强国梦想,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向科学进军》。

《凤凰大视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每周六至周日09:00-09: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