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中国籍犹太人爱泼斯坦七十岁的时候,受宋庆龄的委托,开始为宋庆龄写传。宋庆龄在给爱泼斯坦的信中曾经写道,我最信任的朋友和同志已经同意承担为我写传记的事,我是多么骄傲和高兴。为遵从遗托,在宋庆龄去世之后,爱泼斯坦用十年时间潜心完成了《宋庆龄—二十世纪伟大的女性》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解读宋庆龄的最好范本。
凤凰卫视9月3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因为1938年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经历,并在晚年被宋庆龄指定为唯一可以为自己写传的人,我们得以在宋庆龄故居中找到与爱泼斯坦有关的资料。爱泼斯坦九十年人生,八十二年在中国,他从二十岁开始卷入中国革命,数度沉浮中国政治浪潮的漩涡。他自己曾说,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是比我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1920年,一户来自波兰华沙的犹太人家庭,搬进了位于海河南岸的马可波罗路,而在此之前,这个犹太家庭已经在欧亚大陆上经历了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
黄浣碧(爱泼斯坦夫人):他父母都是当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员,他父亲还是个骨干分子,他父亲曾经因反对沙俄统治,坐过牢,流放过,他母亲也流放过。
解说:1931年,天津城笼罩在“九一八事变”的阴云之下,这一年,十五岁的爱泼斯坦中学毕业,他在当时的《京津泰晤士报》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一名记者。两年后,埃德加·斯诺的作品《远东战线》闯入爱泼斯坦的视野,年轻记者的世界,由此悄然发生了改变。
何大章(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他在和斯诺接触之后,他被斯诺吸引,觉得斯诺对于中国的了解等等,他是当时他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斯诺后来写了这个《红星照耀中国》以后,他去跟斯诺的几次长谈,他就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解说:二十二岁那年,爱泼斯坦应邀加入了斯诺夫妇主办的《民主》刊物,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他与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一同成为《民主》刊物的编委。同一时期,爱泼斯坦也开始在《中国呼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上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时局的看法。
黄浣碧:1937年,爱泼斯坦那时候正在北京,所以北京的“卢沟桥事变”的第一声炮响,他听到了。但是呢,他没想到会是这个抗日战争的开始,这谁也是一样都不会想到的。
解说:这并没有引起爱泼斯坦注意的枪炮声很快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三十日天津失守,此时,已在天津生活了十八年的爱泼斯坦一家,决定移居美国。但就在临行前,爱泼斯坦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震惊的决定。
黄浣碧:他没跟他父母到美国去,他认为需要自己留在中国。另外,他那时候已经是记者了,他要在中国看看日本是怎么战败的。
解说:然而,1937年独自留在天津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作为一名没有国籍的犹太记者,一旦被租界外的日军查获,爱泼斯坦将随时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1937年8月的一天晚上,斯诺夫妇带着三个神秘的中国人,敲开了爱泼斯坦位于天津租界的家门。斯诺告诉爱泼斯坦,这是想要离开日本占领区的爱国人士,需要他的帮忙,并特别嘱托要格外关照其中一位李姓太太。
黄浣碧:爱泼斯坦就利用他父亲的贸易关系,就给他们买了几张票,就让这个李太太扮成是一个佣人的样子,跟着爱泼斯坦就上船去了。当时到了青岛,就不能再往上海走了,停航了,通航不行了,他们就在青岛分手了。
解说:三十六年之后,爱泼斯坦在埃德加·斯诺的骨灰落葬仪式上,再次邂逅神秘的李太太。她的身份已经是全国妇联的副主席,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这是1973年,这一年五十八岁的爱泼斯坦刚刚结束五年的秦城监狱生活。邓颖超大声向在场的所有人回忆1937年,爱泼斯坦护送她的惊险之旅,五十八岁的爱泼斯坦热泪盈眶。
为了切断中国由华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线,日军将广州包围,每日不断的空袭,使广州的空气中弥漫着火药与血腥的气味。爱泼斯坦以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广州,他这样描述眼前的景象:我抵达广州的第二天,有两千具平民的尸体躺在广州的河边,他们被日机炸得血肉横飞,难以辨认。但是,这座城市没有屈服。
林戊孙(原中国外文局局长):当时,这个形势已经非常恶劣了,这个时候呢,他们有一个大游行,而且是晚上,火把大游行。
黄浣碧:他发现了宋庆龄也在里头,也走在队伍的前面,人群中一起示威游行。这样他碰见了宋庆龄,宋庆龄曾经在香港成立一个组织,叫做“保卫中国同盟”,向世界国内和国外,募捐支持抗日战争,在香港已经商量定了这个事情。所以在广州,碰见爱泼斯坦,她就跟爱泼斯坦约定,让他在广州也成立一个同盟分部,让他负责这个广州的事情。但是,见了面以后,说了这个事情没多久,广州也沦陷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