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使放荡不羁的白求恩脱胎换骨
2009年09月24日 15:3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白求恩想要实现的东西太多,1938年的晋察冀根据地,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战争环境艰苦,部队流动性大,战场变化快。刚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顾问的白求恩,却提出了自己的蓝图,他要把简陋的后方医院,改建为一个模范医院。

游黎清:白求恩呢,他的设想是什么?他的设想,正规化医院,正规在哪儿,你什么都有,什么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换药室,以前咱们都是在老乡家住通炕,他要是一人一个铺。

张业胜:所以聂司令员说,要盖房子不可能的,他像延安那样想,他说盖个房子,他看延安那个,他认为晋察冀也行,但是他不了解这个战争,游击战争。

游黎清:聂司令员就考虑,他热情很高,工作热情很高,抗日热情也很高,如果你要不答应他,你就等于给他泼冷水。所以呢,就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他这个想法呢,在实际当中也确实实现不了,那就搞小一点,在那个松岩口,那是一个庙,把那个庙改造改造建立一个医院。

你想他什么都会,又会木匠,他本身他又是个画家,自己画图,画完图以后,交给铁匠,锡匠。

姚喜奎(白求恩助手):白天是干这个,晚上就是写书,写啥,我讲的,说的消毒十三步,初步疗伤。

游黎清:什么事都完了以后,还要坐下来给护理员,护士们讲课,所以他这段时间,真是,说实在的,他又精力特别特别充沛,而这时候确实也特别感人。

解说:1938年9月15日,模范医院在松岩口正式成立,在医院成立当天,白求恩就做了肾切除示范手术。医院成立仅仅三天,卫生部接到紧急通知,日寇将扫荡根据地中心,必须马上转运伤员。

9月25日,日寇进入松岩口一带,烧毁了模范医院,对于白求恩来说,这是现实对理想的重大打击。医生白求恩失去了刚刚建立的模范医院,但艺术家白求恩迅速利用奇思妙想又设计出一个流动医院,取名卢卢沟桥,他将药品器械打包放在牲口上,随时转移,随时抢救。

1938年秋天,白求恩参加了山西广灵灵丘的伏击战,第一次将手术做到了最前线。

游黎清:原来咱们都是做四肢手术,但是头部的手术咱们做不了,胸部的手术做不了,他来了他什么都能做,给这个,尤其你负点什么小伤,死不了,对不对?所以对战士鼓舞特别大。

解说:战士们总说,假如我们生了病,我们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这个人,假如我们正遭受着某种威胁和侵犯,我们也愿意向这个人靠拢,他是一个能从病人的痛苦中,找到自己的痛苦,从患者的死亡中体验到自责和羞愧的人。但他也暴躁易怒,因为他对完美的苛求,几乎达到极致。

姚喜奎:你比如就来这模范医院,就出现这个事,我去的时候,他不知道,他以后看见这么一个闲人,一个小鬼,小兵,就把我撵走了。我又进来了,他又薅着我的领子往外走,我这个时候也有点不高兴,薅着领子往外推,他那手术室不叫闲人去的。这翻译问,咋回事,我说领导派来的,叫我来这工作了,很谦虚地说,不知道,误会。

张业胜:我和那个白求恩的器械护士叫赵冲,后来我问他说,白求恩怎么样,他说我有一套应付白求恩的办法,白求恩一来了以后,他说你不要老歇着,你赶快干工作,干这个,干那个,白求恩特别高兴。

姚喜奎:你不管你是部长,你不管你是院长,医务主任,你下头的工作人员,你是没有按要求去办,对病人不够负责,他看到了也很不满意。

解说:他总是生活在生命的两端,医生的职责,要求白求恩必须严谨求实,甚至刻板。理想主义者的色彩,又推动着他努力在生活的间隙,寻找艺术的灵魂,即使在晋察冀这样战火纷飞的地方,他也会写一首小诗,画一幅作品,或者只是晒着日光浴,唱一首西班牙战场的歌曲。

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他仍然会感到形只影单,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能够从加拿大援华组织那里,得到药品的援助,但迟迟没有回音。就在他近乎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英国的传教士霍尔小姐,她的中文名字叫何明清,这个女人的出现,几乎改变白求恩的人生走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