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蒋介石不寻常军事调动隐情背后
2009年08月20日 16: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8月1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核心提示:中国军队屡败日军情绪懈怠,国共两军摩擦又起,抗日歌曲《5月的鲜花》改成了《满江红》。“中条山的铁柱子”第四集团军被调离。中国军队贩卖粮食、烟土,中条山成了经商之地。日本奸细乘机混入,日军特种兵空降到中国军队的指挥部旁潜伏。一场血战正在孕育,日军放出狂言,开战一个小时就可瘫痪中国军队的所有指挥系统。

陈晓楠:从1938年到1940年,日军为了打通西进潼关和南下洛阳的战略通道,对黄河北岸的山西中条山区,发动了十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当时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国民政府的军队,在中共武装八路军的配合之下,互通情报,紧密合作,坚守中条山,多次挫败了日军的攻势。

1940年日军在中条山多次碰壁之后,暂时停止了对中条山的大规模进攻,此时中条山突然一下子静下来,人们的生活呈现出表面上的安宁。由于屡挫日军,当时中国军队当中蔓延一种骄傲懈怠的情绪,人人都以为中条山是坚不可摧,是攻不破的堡垒。

在国民党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溶共、限共”的政策,国共两党的矛盾又一次激化,两军的摩擦也再次多起来,而也正在此时,日军却在制订一个更大的进攻计划,决意斩断华北日军占领区的这根“盲肠”,中条山表面上的平静暗伏杀机。

解说:1939年元月,卫立煌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北起冀察,南至淮水,西接陕西,东连华北,这一广大地区抗击日军,为了便于就近指挥部队在中条山腹地与日军周旋。

1938年底,卫立煌将他的司令长官部,从垣曲县城迁到南临黄河,北依中条山腹地的山西运城平陆县的太寨村。

杨圣清(抗战史专家):卫立煌在这住的地方,他的窑洞情况就讲一下。

蒋正同(山西运城平陆县太寨村村民):原先这儿塌顶了,原先是个很完整的,这上面一层,这下面又是一层,这一片是个开阔地。

杨圣清:这一片。

蒋正同:这有个单的篮球杆,就在这打个篮球了。

杨圣清:这是两层,是吧。下一层,他住在哪一层呢?

蒋正同:就在这下面。

解说:杨圣清是中央党校的退休教授,他出生在山西运城夏县祁家河镇的七泉村,亲身经历了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卫立煌在中条山指挥中国军队和日军多次较量,中条山成了国民政府在黄河以北的最后一块立足之地,老百姓在军队守护下过着安稳的日子,由于屡挫日军他们对卫立煌很信任,不相信日本人会打到这里来。

在抗战最为艰难的1939年秋天,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还在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太寨村创办了一所儿童教养所,由政府提供经费专门收容晋南沦陷区的儿童,从各地聘请教师为将来的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富平宁(山西运城平陆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这个都是属于这个中央直属,就是中央政府当时的教员,教员都是档次比较高的。那就是叫战地服务团,战地服务团,像这个儿童,就是说儿童,就是山西不仅仅运城地区,它这个就有五百多学生,负责教养这个市县地区的儿童。

解说:这些灰色的院落是儿童教养院的旧址,当年村中的房子多是土房和窑洞,这几间瓦房被村民们称为“官房”是村里用来商议大事的公共用房。抗战期间村民们将最好的房子腾出来供沦陷区的孩子们生活,读书,那时孩子们的生活很艰苦,他们脚上穿的鞋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富平宁:学生进学校不收一分钱,那个时候它是比较困难发成布条,布条,学着编这个草鞋,当时粮食都是供应的,给养是这么过来的渑池,那就是那有个国民党的兵站,当时呢,就儿童教养所那跑过去都叫兵站,第一站都是兵站。

杨圣清:那五百多人这官方呢?

蒋正同:现在听说是有一百多人。

杨圣清:一百多人啊,其他村还有住的吗?

蒋正同:其他村也有,三个院。

杨圣清:三个院。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