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国博弈 中国成抛弃的对象
2009年08月14日 14: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9月19日,一个宁静的下午,蒋介石正在重庆黄山同赫尔利、宋子文、何应钦等人商讨史迪威指挥权的问题,这时,史迪威拿着电报来到了蒋介石官邸,进入会议室前,他叫出了赫尔利并出示了电文。

虽然赫尔利建议对电文进行弱化并由他交给蒋介石,但史迪威坚持自己把电报拿进去。

史迪威日记1944年9月19日

“我把这包辣椒粉递给花生米,然后长舒一口气坐下,这叉子直接插进了这个坏蛋的太阳穴,并穿透了他,他面无表情地读完了电文,眼睛眨都没眨,他只是对我说“我知道了”。

杨天石:那么蒋介石,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说,实我,这件事实实在在,实我平生最大之污点,也是最近的国耻,他说罗斯福这个电报态度精神的恶劣,措词的荒谬,可谓极矣。

解说:蒋介石马上发电报,给远在华盛顿的孔祥熙,让他不要再向美国人要一分钱并即刻回国,同时正式要求美国撤回史迪威。

金光耀:最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用这样的形势爆发的话,确实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一个层面就是说蒋介石是希望依靠美国的力量来打败日本,而美国希望充分依靠中国的人力资源,把日本拖住在亚洲大陆,但是蒋介石不满,他不能直接对罗斯福发泄,所他对美国人作战观的不满,就转化到史迪威身上。

杨天石:所以蒋介石作了一个最坏的准备,大不了我和美国断绝外交关系,中国单独抗战。那这时蒋介石采取了一个以攻为守的做法,你不是让他来指挥中国军队么,那么干脆我告诉你,这个人我不喜欢,跟我无法合作,你把他召回去。

任东来:所以说蒋介石民族主义气节,(是)民族主义者这个观点,全是瞎扯,因为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拒绝美国的军官来指挥中国的军队,他只是拒绝史迪威这个美国军官。

解说:仅管蒋介石已经正式要求将他撤回,但史迪威仍在谋求能够指挥中国军队,他最关心的仍然是打败日本,他屡次向马歇尔重申,如果这一次蒋介石得逞,那么就不要再指望中国还会作战,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马歇尔拒绝召回,而罗斯福则犹豫不决。

张国镛:但是反过来赫尔利却回了一封电报,认为如果我们这样做,那总统你可能就要失去中国,电报一发回去以后,马歇尔和美国总统才知道问题原来那么严重,所以美国总统就不得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出一种选择。

史迪威日记1944年10月19日

“斧头已经落下来了,我被召回了,罗斯福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喉咙,把我踢了出来,但这伤不到我,为了美国的利益,我已经竭尽全力了。”

JohnEasterbrook:史迪威将军是一个军人,他不是政客,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于政客来说,他太直率也太诚实了。

JamesBradley(《父辈的旗帜》作者):我们总是把矛头指向史迪威的个人性格和蒋介石的性格冲突,但是对我来说,这个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不可理喻的。

他会成为中国军队的统帅吗?中国将会(服从他),或者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听从一个美国将军的命令吗?

任东来:史迪威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是很出色的军人,很多人认为他不够出色,不够出色刚才讲他并没有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不得不应对一个他很不习惯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环境。

戈叔亚:我看了他的很多书,我很感动,他很爱中国,他想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但是到最后,他离开中国,可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某种失败。

JohnEasterbrook:在被召开后他说,我一直勉力支撑,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不认为卑躬屈膝的态度适合美国。

DonovanWebster:这非常困难,美国人有时候在中国会陷入一种困境,中国有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一套,现在仍然如此。

解说: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登上了飞机,他站在舱门口向重庆阴云翻卷的天空,望了最后一眼,然后说“我们还等什么”,这是他和中国的永别,途中他私下向各地的战友告别,在保山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在缅甸的密支那和印度的兰姆迦,在经过了三十二个月的战斗后,他记下了这项使命的最后一篇日记。

“10月24日,离开了,中缅印战区的最后一天”。

何亮亮:“史迪威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兴趣已逐渐消退,起初罗斯福把中国拉上四大强国的位置,一是要鼓励中国拖住日本,二是为了建立美中新的关系,为自己战后控制亚洲奠定基础,然而局势的走向渐渐偏离了他的设想。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一触即发,史迪威的老上司马歇尔受命前往中国调解,临行前征求史迪威的意见,史迪威说,我们应该立刻就从那里撤退。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