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国博弈 中国成抛弃的对象
2009年08月14日 14: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8月1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43年底,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参加了开罗会议,此时的蒋介石无论是个人声望,还是政治地位都达到了顶峰。然而就像一个穷朋友被拉进了富人的宴席,所谓的“四巨头”之一,不过是短暂的表面风光。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承诺,英军将在孟加拉湾展开登陆作战,进攻缅甸南部,配合中国军队的缅北进攻,打通通往中国的道路。

然而,转过头来在德黑兰会议上,当斯大林提出一旦打败德国,苏联就参加对日作战的时候,罗斯福和丘吉尔马上就把对中国的承诺抛到了脑后。作为交换,苏军可以进入中国的大连港,而这项要求并没有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75%的德国士兵,是死在苏联人的子弹之下,所以在大国的博弈中,中国只能放在被最后考虑的位置。

解说:开罗会议后,蒋介石带着外交上的胜利回到重庆,但他马上就收到了盟军取消孟加拉湾军事行动的电报。愤怒的蒋介石断然拒绝了史迪威调云南远征军入缅的请求,并向美国要求借款10亿美元,理由是现在让他动员国民继续抗战已极为困难。美国财长摩根索对罗斯福总统说,财政部刚刚了解到,有86.7万美元的中国政府资金,被转移到了蒋夫人的外甥和亲信手中。

任东来(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教授):摩根索在1942年援助中国5亿美元的时候还是比较积极的,到国会说明情况希望国会拨款,这时候摩根索对中国的贪污腐败,以及对原来5亿美元没有很好的利用,是深恶痛绝。所以摩根索在日记里写下了非常非常不礼貌的话,公开就骂,“我不会为这帮骗子,到国会上再要一分钱,让这帮骗子跳长江去吧”。

解说:印度的英军迟迟不动,而蒋介石又在无限拖延,史迪威觉得继续等待已毫无意义,他决定直接发动酝酿已久的军事行动来推动事态发展。他的计划是攻克孟关这个日军在胡康河谷的主要基地,进而通过孟拱山谷,并在雨季前攻取密支那,打通中缅公路,打破对中国的封锁。

任东来:蒋介石同时命令史迪威,在(印度)利多按兵不动,史迪威认为利用他手头的驻印军,大概将近两万人,再加上云南的远征军,足以消灭缅甸北部的两个日本师团。也就说不需要南缅配合,就能打赢缅甸北部的战争,所以他在1943年年底,1944年年初,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带领驻印军,从印度利多出发。

王楚英(史迪威联络官):部队正要出发,他讲了几句话,很简单,他说“孩子们,我的孩子们,报仇机会到了,过去打我们,把我们打败的日本鬼子,就在你们面前,我要你们去把他消灭掉,前进”就是这几句话。下面那些士兵就喊“乔老叔,乔大叔,万岁”。

解说:从两年前史迪威走出缅甸的那一天起,他就从来没有改变过反攻缅甸的决心,两年之后他率领的中国军队,终于又回到了缅甸这个耻辱之地。

一路上中国驻印军的将士们,经常在离前敌只有数十米的地方,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

梁振奋(中国驻印军老兵):不错,这个人还是不错的,第一线我就见过他,他在第一线,离敌人很近。

江海涛(中国驻印军老兵):手里一支卡宾枪,戴一副金边眼镜,顶一个军帽。

梁振奋:我那年是19岁,他这个老头已经很老了,挺干的一个人,干瘦,不过精神很好。

戈叔亚(二战史专家):那么有一次他到113团,114团的时候,美国的有一个黑人就说是,你看征兵处这些家伙真是太不像话了,把这样的一个老头都弄来当兵。那个时候是史迪威有时候,他就是没有带军衔,他就这样到前线去,他自己认为的话,他是跟前线的士兵打成一片。

江海涛:打仗的时候,他打于邦,史迪威督战,他就不回去,你们在前面打,他就坐在那里等着,希望能够把那个地方拿下来。

解说:然而史迪威的这种做法,却招致了很多批评,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国陆军“三星连级指挥官”。

John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三星级上将是不需要去前线的,可他却我行我素,他可以鼓舞中国士兵的士气,给他们自信,没有什么连长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他可以。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