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婉:蒋介石还有跟着他到台湾的国民党大老们,在台湾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际遇,有的开展了人生的高峰,像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有的人郁郁以终,像是于右任、罗家伦,也有人在台湾全是被禁锢的岁月,好比张学良,还有后来的孙立人。
解说:一九四九年底,蒋介石与国府到台湾之后,以反共为名的肃清延续超过了数十年。
1952年,李友邦,参加“匪帮”遭枪决。
1955年,孙立人,涉嫌叛乱,软禁33年。
1960年,雷震,为“匪”宣传,知“匪”不报,判刑10年。
1967年,柏杨,叛乱罪,判刑12年。
1971年,李敖,预备颠覆政府,判刑10年。
学者:他当时对待这些政治犯的一个处理方式就是说,只打外省人不打本省人,那打就是枪毙的意思,所以我们去看,到图书馆去看当年的中央日报,你就可以看到在“韩战”以前,国民党陆陆续续地枪杀了很多所谓的“匪谍”政治犯,基本上可以说完全都是外省籍的人,没有本省人。那对国民党来讲,他杀一个外省人好像杀一条狗一样,因为外省人大部分都是单身来到台湾的,他在台湾无亲无戚,杀了一个外省人也不一定有人知道,所以也不会有任何的社会的负面效应。
解说:国府也透过思想教育,让台湾的统治趋于稳定,只不过偏执构陷的故事始终没有停止。像是这首孙陵作词、李中和作曲名字叫做《保卫大台湾》的歌曲,原来是为了振奋士气后来却被禁唱。
李中和(《保卫大台湾》作曲者):因为当时是一个战乱的时期,人民的生活工作,已经全都在一种不稳定的情况之下,所以人们的心都很浮躁的,这个由这种歌曲的激发爱国心的促成,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希望热情都在这个上面发展,而且自动自发地传唱。《保卫大台湾》这首曲子,听说有人用谐音的方式,把它题目改为“包围打台湾”但是呢,我们看到这个乐谱,也没有听过这个声音,我猜想,也许是有些某些有心人,想借这个方式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解说:整个一九五零年代是个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与“二二八”事件罹难者大多为台湾菁英不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有不少是一九四九年前后迁徙来台的人。有资料显示,单单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四年,就至少有三千人遭到枪决,八千人遭到判刑拘禁,累计刑期超过了一万年。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号,在台北中山堂召开的国民大会,选出了蒋介石和陈诚担任正副“总统”。这场在台湾举行的选举,却是由一九四八年选出,而且是来自大陆各省的国大代表行使职权。台湾的代表仅有十八人,只占了当时人数百分之一不到。对蒋介石来说,一九四九年是个痛苦屈辱的经历,也是这一年,他对陪在身边的儿子蒋经国,建立了完全的信任。
蒋介石父子其实对不构成威胁的人,多半宽容。国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到台湾时已经七十一岁,在台北的监察院里,他度过整整十五年。于右任在台湾留下了大批的字画,一九六四年去世之后,依照遗愿,葬在可以眺望海峡的阳明山上。
胡恒(于右任生前主秘):有一句是,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他最后遗愿就是思念大陆。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解说:另一个例子是罗家伦,他卸下了印度“大使”职务之后,到了台湾。有几年几乎找不到去处,后来借了间小办公室充当国史馆,罗家伦每天定时上班,晚年他罹患忧郁症,记忆力严重衰退。
刘世景(罗家伦秘书):他这个到最后在病床上啊,或者送东西给他吃的时候啊,这个碟子,碟子上面有那个什么鱼啊,或是什么东西画的啊,他还急着要吃。
解说:一九六九年,罗家伦在台北去世。这位北大毕业的五四健将,只留下了年轻时脍炙人口的书《新人生观》。一九四九年前后,陆续抵达台湾的国府将领,多半是效忠蒋介石的黄埔系统,他们后来在台湾的际遇各有不同。来台前曾经是行政院长,也做过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到台湾之后,挂名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委,是个闲差。抗战时期,打下台儿庄大捷的汤恩伯,后来派任驻日本军事代表,一九五九年客死东京。而一手协助国府搬迁的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来台后接任参谋总长,却在一九五四年就病逝了。
比较特别的是,国共内战期间,老与蒋介石唱反调的桂系大将,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他顶着国防部长的光环到了台湾。蒋介石后来也给了他战略顾问的闲差,一九六六年郁郁以终。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是享誉全球的华文作家,小说《台北人》刻画了那群渡海来台的人,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却都背负了一段沉重过往的故事。小说的卷首白先勇放了唐朝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有时候,想当王谢堂前的燕子,何其难呢?孙立人就是一个例子。
解说:蒋介石在台湾的日子,陈诚与蒋经国是他最重要的左右手。从一九四八年十月到台湾,陈诚从省主席、行政院长,最后成为蒋介石的副手,他参与了迁徙的安顿,并且在日本留下的基础上,推动台湾建设。而蒋经国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九五六年五月,蒋经国负责台湾东西横贯公路的兴建,这条跨越台湾中央山脉的道路,除了战备的理由,也适时地安置了近万名国府军人的生活与工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