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杨清良、朱静华夫妇从新疆返城后,辗转全国各地,当初响应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多年后独自创业,老大不小再闯四方,他们靠加倍努力逐渐成为生活中的赢家。
杨清良:当时我办的那个喷喷香食品厂的产品,就是做那个巴基斯坦松子,就手剥松子,我为了做这个买卖,就到了喀什。
解说:从喀什到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杨清良重又走上这条由上海知青参加修建的中巴公路。
朱静华:真的是,如果说没有这一段的历练,说实话,我一直在讲,如果没有新疆的十八年的生活,很可能我也是平平淡淡地等待下岗,等待退休,等待等待等待。但是呢,到了新疆,就是说回来以后,因为我想像我不会一辈子就这样的。
解说:当年选择继续留在兵团的王祖炯,后来通过文学改变了自身命运,他在兵团日报任职副总编时,驱车采风,走遍了新疆各地。
王祖炯:这是我在昆仑山里头骑着马采风,天山主峰托木尔峰在背景上。但是你总是会有感到,走遍新疆天山南北,走到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在无意中,不用去追寻,就会听到有上海口音的人在说话,冒出来这么一两个。像珍珠,撒在那个天山南北,不定在哪儿就你发现了,看到了他,他很普通。
解说:2009年,因小区活动室改作他用,安康组织的唱歌会,搬到他一室一厅的家里,房间小了,人却没有减少。这些人里面,除少部分有能力改善了境遇,大部分是靠不充裕的退休金生活。
安康:实际上呢,就是说呢,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这批人呢,我们这批人,你不要看每个人呢,他都有一种不尽如意的这种生活状态。在家里面不开心,到这里来把什么都忘了。
解说:他们都知道,张依璞、李德娣夫妇自己没有生育,收养了一个维族女儿,这是夫妇俩从新疆退休回来后的住所,四十多年前,他们也是从这样的弄堂阁楼迈出家门的。
李德娣:这是我女儿,这是我女儿一百天的时候这个照片,女儿的结婚照在这里。
记者:现在都这么大了?
李德娣:现在虚岁都三十岁了。
记者:你的女婿?
李德娣:也是新疆回来的。
记者:也是新疆回来的子女,是吗?
李德娣:新疆回来的,他父母也是新疆回来的,也是知青。
解说:去一趟女儿家,要坐十几站公交车,夫妇俩还要省吃俭用,帮助女儿女婿还一部分房贷。
张嵘(张依璞李德娣养女):就是觉得好像,像我爸妈,像我这种情况很特殊应该说,就是在上海青年,知青里面,几乎就是,人家说就是有我这种情况,也不可能是我这个民族,可以这么说。别人有时候会觉得她傻,为什么会要这样的人,然后不理解。那么当我自己有了女儿,女儿以后,我养了我女儿以后,我女儿是8月份养(生)的,我挺着个大肚子,我养(生)我女儿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养(生)一个小孩很容易,你就痛那么几分钟你就养(生)下来。但是你培育她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然后成家立业,这是你爸妈的一辈子的心血。
解说:在乌鲁木齐的繁华地段,我们偶然遇见了沈黎明,他也是一位上海青年。
沈黎明:1966年的9月份,9月16号我批准了,9月24号坐了火车到新疆来。那是我们上海最后一批支边的,最后一批支边的。
记者:这样在街头搞音乐,对生活是不是还有一点儿贴补啊?
沈黎明:哎,有一点有一点贴补,我每年到了九月底我就回到老家去,待上一两个月,这个挣的钱我就作为火车票,这样的。
记者:如果不挣这钱,路费还紧张,是吧?
沈黎明:路费?那现在紧张了,去年也回去过。
记者:已经靠这样挣钱回去过?
沈黎明:回去过,回去过。
陈晓楠:回去,这在上海青年的心目当中,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词。这三十年,他们许多人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回去”二字进行的,他们从新疆千方百计地回到上海,后来又来着说不清的情感一次一次重返新疆,上海,新疆,其实都曾经是他们出发的地方。任何一代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在这里所记录的这些人,他们从十几岁一同踏上去往新疆的路开始,就注定了将会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悲喜,共同的命运,将会有着那么多平凡中的传奇。即使在他们纷纷返城的这三十年当中,也依然如此。他们的人生脚步,他们的情感起伏,让他们成了永远的上海青年,同时也成了永远的新疆之子。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下周见。
《凤凰大视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7月7日(周二) 20:02-20:35
重播:7月8日(周三) 09:00-09: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