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胡适陈独秀领袖《新青年》 吹响新文化号角
2009年06月08日 14:0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博得盛誉

胡适作为名人地位之所以能巩固下来除了自身的素质,还得益于《新青年》另外两个盟友,即陈独秀等在1918年12月创办的《每周评论》;胡适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在1919年1月创办的《新潮》。至此以《新青年》为中心,在《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的效应下,以胡适为主将的“新文化运动”便从此全面展开了。胡适作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也更加稳固。胡适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易卜生主义》等。除此之外,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还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发表的白话诗,是我国最早一批新诗创作。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终身大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话剧创作。据统计,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作品共约60多篇,包括有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及其他读书札记等。可以说,这一时间里,胡适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也因此得到了陈独秀的高度赞赏,被称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胡适与陈独秀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呐喊前进时,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不谈政治的默契终于被打破,陈独秀开始向“左”转,胡适向右转,最终的分歧在所难免,胡适与《新青年》的蜜月期也就暂告一段落。

与《新青年》的诀别

对于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所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所思所想要比寻常百姓更为深刻。胡适主要致力于学术、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却强调推翻腐败的传统和唤醒中国青年思想的必要。

1920年8月,陈独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决定把《新青年》作为这个小组的宣传阵地。而且自1920年9月1日的八卷新一号起,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期的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重头文章”,即《谈政治》,公开了其与胡适的分歧。陈独秀写道:“我们中国不谈政治的人很多,主张不谈政治的只有三派人:一是学界,张东荪先生和胡适之先生可算是代表;一是商界,上海底(的)总商会和最近的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可算是代表;一是无政府党人。……”胡适,这位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军人物,《新青年》杂志的台柱子。如今却成为点名批判的对象,可见《新青年》这块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不再铁板一块,而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两位新文化运动战将决裂的宣言书,这两位安徽人从此分道扬镳。

面对《新青年》的急剧左转,胡适尤其不满,他讽刺说:《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②的汉译本”。胡适与《新青年》的关系也告一段落,就这样,胡适与《新青年》的关系告一段落,结束了这场蜜月般的文化之旅。《新青年》在当年毕竟享有崇高威信、发行甚众,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它急剧地向“左”转,马克思主义这面红旗才会迅速红遍全国。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胡、陈二人在《新青年》杂志上产生了分歧,但这并未阻止两者之间的私人友谊,陈独秀在《新青年》遭查禁后仍然私自发行,结果被法国租界当局逮捕。胡适得知此事后积级营救陈独秀,一向温文尔雅的胡适,却因陈独秀的被捕而破口大骂法国人“不要脸”,可见他内心的激愤以及对陈独秀的担忧和关怀,他并没有因为见解的不同而丢弃人道精神。

据后来胡适回忆说“时日推移,陈独秀和我们北大里的老伙伴,愈离愈远。我们也就逐渐地失去我们的学报。因为《新青年》杂志,这个(传播)‘中国文艺复兴’的期刊,(在陈氏一人主编之下)在上海也就逐渐变成一个(鼓吹)工人运动的刊物,后来就专门变成宣传共产主义的杂志了。最后终于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所查封。”

《凤凰大视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6月9日(周二) 20:02-20:35

重播:6月10日(周三) 09:00-09:35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