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万里临危受命 力挺小岗村农改先行
2008年10月15日 16:14数字中国 老年时报 三农中国 】 【打印

《龙的传人 改革开放》第三集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曾广泛流传着这句话,那就是“要吃米,找万里”。粉碎“四人帮”以后,万里在安徽当省委第一书记。他带头打破左的禁锢,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勇敢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大胆支持农民的改革之举,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让农民重新获得生产自主权,粮食增产,很快吃饱肚子。农民对他赞誉,实质上是对党中央改革开放路线的歌颂。

当年参与签约的三名农民和签订的契约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1978年,中国最重大的经济事件并不发生在城市里,而是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乡村。这在即将开始的30年里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日后更多改变中国变革命运的事件都是没有预谋的,都是在很偏僻的地方、由一些很平凡的小人物所意外引爆的。

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地处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正是1978年的那场大旱,把18户农民“逼上梁山”,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在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包干制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下一页:“要吃米,找万里”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