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2008年07月21日 17:05新京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凤凰大视野] [科举状元]

入学

1880年农历十二月的时候,我七岁了,父亲说该入学了。开学礼那天一大早父亲就叫我起来沐浴,还给我穿上新衣服,把笔、墨、纸、砚等摆列于祖先神位前,然后敬神祭祖,说是保佑我日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母亲帮我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三册启蒙书,用红色丝巾包好,绑在腹前,父亲还往我口袋里放一根葱,让我带个算盘,说是这样读书就会“聪明”。拜祭后,我抱着包好的纸笔和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的字格簿,父亲手提写有“文星高照”的红字灯笼引路,带领我到镇那头的学堂。

先生六十多岁年纪,头戴卜帽,穿了一袭长衫马褂。他点燃香烛,带我到孔夫子的神位前,叫我跪在像前对着圣人三拜,再向先生行拜师之礼。

然后,父亲给先生送上笔和礼品,请先生为我“启蒙”。老师把着我的手写下我的名字“梅成全”,算是“开笔”了。老师叫学童解下绑藏在腹部内的书,放在台面上,然后揭开《三字经》教我读,但不是从开头,就念末段几句:“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最后,念完“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即算开学。

童子试

私塾的生活,除了放学回家外,整天都是上课的时间。开始教认字,渐渐让背四书五经。十二学做试帖诗,十三学做八股文。刚满十二岁那年,我竟然高中了钱塘县童子试的第一名。发榜之日,全家都去看榜,入了县学游文书院。四十多人一起求学,早上到后山读书台上背范文。这样到十六岁应府试,考中博士弟子生,可以免费入读苏州紫阳书院。19岁那年,我参加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得二等第七名,终于成为秀才了。

乡试

乡试等于全省会考,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考三场,每场考试做三篇八股文,再加一首五言八句的试帖诗。初九日为首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常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常。

状元及第的黄榜

今年皇上派张尚书和吴翰林充任学台监考。1897年7月,我和大元、吴二弟兄一行数人,雇了一条民船,到南京参加8月份的江南乡试。船行了四日,早上到了南京。八月初八寅时(清晨四至五点钟),我和吴二、大元带足本场三天考试的吃用和茶酒,放在柳条编织的大“考篮”中,来到贡院门外的关卡。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了。贡院内都是一排排号筒,面向南成一长巷,每一排号筒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天地玄黄”依次命名,某字为编号,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贡院大门也封闭,鸣炮为响。

初九第一场,坐“淡”字号,子时发放试题。打开首场考卷一看,要以“四书”中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洋洋乎发育万物”一节命题,做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一首。考试第一场,我还斯斯文文地穿着老布对襟褂子,其他考生早已把小褂子脱去了。伸出身子,半探在号筒中答卷。十二日第二场坐“珠”字号,考题是以“五经”中“莫如为仁”为题,再做八股文五篇。忽觉得笔尖上紫烟缭绕,散发出烤白薯和陈年老酒的味道,直写到暮色低垂,伏案酣然入梦。第三场考试是“策问”五道。这一天已经到了农历八月十四。出场之日,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称作放牌。放出后大门复闭。

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大门了。到戌时(晚上八至九点)清常

考完我就回到镇上,要到农历八月底桂花开放的时候才发榜。据说那天贡院全体考官会齐聚“致公堂”上,将中试考卷取出,一共八十一份,当众将密码加封的姓名揭开,叫做“揭晓”。从最末一名揭起,高呼中试者姓名,当即写在榜上,依次写到第一名。

等到九月十一日,听说我是第十一名。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赶来我家贴报条:“喜报贵府老爷梅成全,应本科江南乡试,高中第十一名举人。报喜人卜连元。”大元却没有考中,直叹“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为了谋一个进身之阶,不得不另想其他办法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