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天,中国大陆的每座城市都会出现同样的景象:成千上万的学生拥入考场,参加为期3天的高考,这三天,一定会牵动许多中国人的神经。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高考中,有1010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就有1010万个家庭和数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国人在关注高考,而在这个庞大的队伍后面,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队伍在为明后年的高考做着冲刺的努力。
另一组数字来自于6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1400年,明朝开国初期,6500万人口中,有3万人考中秀才,最终取中进士的人数是110人,也就是说,每2000个人当中,只会有一个人考中秀才,而在这2000名秀才当中,每20个人才会有1个人题名金榜。
换句话说,今天的“高考状元”和科举时代的状元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现在的高考状元一年能出几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状元,三年才出现一位。除此之外,今天的考生通过高考获取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场券,而科举,却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是权力的通行证。这张通行证背后的力量,是对个人命运的绝对颠覆,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1905年,光绪帝废止科举制的时候,在西方,由科举催生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正在走向成熟;而此后的一百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科举制就是帝制时代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的取士制度,但在西方,科举制已然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大陆,对科举的否定评价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古代科举从创立之日起就想承担的社会使命,直到今天,仍然埋藏着太多远非过时的话题。于是,我们选择了江南贡院,那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它见证了明清两代科举的兴衰,那也正是中国千年科举史从鼎盛走向衰亡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从江南贡院的每一场考试里,每一个号舍中,都能听到、看到、触摸到中国科举的前世今生,埋藏其间的诸多话题在今天看来远非过时。
凤凰大视野《千年独木桥--江南贡院与科举沉浮》系列 第一集:状元及第
在科举时代,状元代表着最高理想。现如今,人们往往将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实际上,单单从考试难度上来说,今天的所谓“高考状元”和科举时代的状元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现在的高考状元一年能出几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状元,三年才出现一位。
位于南京夫子庙旁边的江南贡院,拥有穿越时空聚散人类情感的巨大能量,拥有全国最多的考试号舍,多达20644间。而且,这里录取的学子居全国各省之冠,仅仅是清朝一个朝代,全国17个贡院20个省,从江南贡院走出去的状元就高达58名之多,占整个清朝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在此之前,科举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放榜日到端门去观察,看到新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从此,广大士人一心寄望科名能改变命运,老死于科场也无所恨。到了武则天称帝时期,“状元”开始出现,这个到今天仍然充满魅力和活力的称谓,正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造的,它是优秀学子的代名词,只有依次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经过皇帝的钦点,才有可能蟾宫折桂第一枝,登上科举金字塔的塔尖。但凡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半已经耗尽了大半生。
金榜题名后,包括状元在内的新科进士们,还要面临一个非常实际非常迫切的问题:他们仕途的起点从哪里开始?
从童子试到殿试的模拟剧场
幼童举业课本
本文系根据参加过末代科举老人的回忆虚构,以某个人为例再现中状元的全过程。